[发明专利]一种纯电动汽车跟车行驶的智能节能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73918.7 | 申请日: | 2021-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7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姚祖和;杨官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1133 重庆市江***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车行 智能 节能 控制 方法 装置 汽车 | ||
1.一种纯电动汽车跟车行驶的智能节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车辆当前是否激活智能节能功能满足条件;
若满足,则激活车辆的智能节能功能,再基于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纵向距离和相对速度,判断车辆当前所处的目标智能节能模式;
根据车辆当前的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相对速度以及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纵向距离,确定车辆在所述目标智能节能模式下对应的期望扭矩;
按照所述期望扭矩控制电机进行扭矩输出;
基于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相对纵向距离和相对速度,判断车辆当前所处的目标智能节能模式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纵向距离大于预设的最小安全距离并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最大作用距离,且所述相对速度表明前方车辆正在远离本车,则确定车辆处于作用距离远离的第一目标智能节能模式;
若所述纵向距离大于预设的最小安全距离并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最大作用距离,且所述相对速度表明前方车辆正在靠近本车,则确定车辆处于作用距离靠近的第二目标智能节能模式;
若所述纵向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最小安全距离,且所述相对速度表明前方车辆正在远离本车,则确定车辆处于安全距离远离的第三目标智能节能模式;
若所述纵向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最小安全距离,且所述相对速度表明前方车辆正在靠近本车,则确定车辆处于安全距离靠近的第四目标智能节能模式;
根据车辆当前的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相对速度以及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纵向距离,确定车辆在所述目标智能节能模式下对应的期望扭矩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目标智能节能模式为所述第一目标智能节能模式,则根据车辆当前的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和第一纵向距离比重从预设的第一对应关系表中进行插值查表,确定使车辆的电机扭矩输出减小的期望扭矩;其中,在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表中,若加速踏板开度保持一定且制动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正扭矩,且所述第一纵向距离比重越小,所对应的所述期望扭矩越小;若加速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负扭矩,且制动踏板开度越大或第一纵向距离比重越小,所对应的期望扭矩越大;
若所述目标智能节能模式为所述第二目标智能节能模式,则根据车辆当前的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第一纵向距离比重和第一相对时间从预设的第二对应关系表中进行插值查表,确定使车辆的电机扭矩输出减小的期望扭矩;其中,在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表中,若加速踏板开度保持一定且制动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正扭矩,且所述第一纵向距离比重越小和/或所述第一相对时间越小,所对应的所述期望扭矩越小;若加速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负扭矩,且制动踏板开度越大或第一纵向距离比值越小,所对应的期望扭矩越大;
若所述目标智能节能模式为所述第三目标智能节能模式,则根据车辆当前的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第二纵向距离比重和第二相对时间从预设的第三对应关系表中进行插值查表,确定使车辆的电机扭矩输出减小的期望扭矩;其中,在所述第三对应关系表中,若加速踏板开度保持一定且制动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正扭矩,且所述第二纵向距离比重越大和/或所述第二相对时间越大,对应的所述期望扭矩越小;若加速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负扭矩,且制动踏板开度越大,所对应的期望扭矩越大;
若所述目标智能节能模式为所述第四目标智能节能模式,则根据车辆当前的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第二纵向距离比重和第一相对时间从预设的第四对应关系表中进行插值查表,确定使车辆的电机扭矩输出减小的期望扭矩;其中,在所述第四对应关系表中,若加速踏板开度保持一定且制动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正扭矩,且所述第二纵向距离比重越小或所述第一相对时间越大,对应的所述期望扭矩越大,且在此状态下电机按照所对应的期望扭矩进行扭矩输出的最大值为零;若加速踏板开度为零,所对应的期望扭矩为负扭矩,且制动踏板开度越大、第二纵向距离比重越大或第一相对时间越小,所对应的期望扭矩越大;
其中,所述第一纵向距离比重为第一差值同第二差值的比值,第一差值为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纵向距离和最小安全距离的差值,第二差值为最大作用距离和最小安全距离的差值;所述第二纵向距离比重为第三差值和最小安全距离的比值,所述第三差值为最小安全距离和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纵向距离的差值;所述第一相对时间为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纵向距离和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相对速度的比值;所述第二相对时间为所述第三差值和车辆与前方车辆的相对速度的比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391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蚀刻液电解尾气的处理工艺
- 下一篇:一种分离构件及处理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