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及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0745.3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裴俊峰;陈珍颖;杨阳;陈汉涛;叶昭芳;何捷;谢烨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28 | 分类号: | G01R31/28;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杭州万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4 | 代理人: | 丁海华;万珠明 |
地址: | 311203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驱动 高压 互锁 方法 及其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及其电路,通过设置两个PDU分别为车辆前方的两台轮毂电机的MCU以及车辆后方的两台轮毂电机提供独立的供电线路;在整车启动时,BMS利用传感器获取PDU中低压信号,用于检测PDU中高压接口是否处于物理接通状态,若有部分未能接通则启动失败并发出告警。本发明可以对高压回路中的故障点进行精确定位,缩短排查时间,进一步提升高压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及其电路。
背景技术
传统高压互锁采用的机械锁止机构无法规避在电路的物理连接失效时停止供电,外部发现无法上电后需要采用排除法,分割法或者短接法等手段逐步逐层检查线路,耗时耗力;某些设计中在终端用电器上加入了高压互锁监控器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但是其只能为外部提示电路中存在故障,无法直观反映出电路故障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及其电路。本发明可以对高压回路中的故障点进行精确定位,缩短排查时间,进一步提升高压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通过设置两个PDU分别为车辆前方的两台轮毂电机的MCU以及车辆后方的两台轮毂电机提供独立的供电线路;在整车启动时,BMS利用传感器获取PDU中低压信号,用于检测PDU中高压接口是否处于物理接通状态,若有部分未能接通则启动失败并发出告警。
上述的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每个PDU中分别设置两个接触器,每个接触器分别与对应轮毂电机的MCU连接,BMS激活后通过传感器检查整车通电条件,接触器的触点输入端有电压表示PDU与电池的高压连接正常,MCU高压输入端无电压表示接触器触点未粘连,当所有传感器的电压读数满足启动条件后BMS将启动高压。
前述的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若电池启动后某一传感器没有相应的电压读数,其对应的MCU会向PCU报告故障由PCU再向上层反馈信号,终止高压启动。
前述的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在车辆运作中,如发生故障,BMS会根据报错传感器的位置切断故障电路的输出,维持其他部分供电的同时向T-BOX反馈,云端控制台收到T-BOX的信号后发出警报。
前述的所述的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若电池本身某一侧的输出端失电,BMS立刻终止所有高压输出。
前述分布式驱动的高压互锁方法的电路,所述电路包括BMS、前PDU、后PDU、第一MCU、第二MCU、第三MCU、第四MCU、T-BOX和PCU;所述前PDU中设有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所述后PDU中设有第三接触器和第四接触器;所述BMS分别与CAN线、HV线和启动线连接以及与低压线的正极连接;所述BMS的线圈电源线分别与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和第四接触器连接,并且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和第四接触器与低压线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接触器的触点输入端与HV线的正极连接,第一接触器的触点输出端与第一MCU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CU的负极与HV线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接触器的触点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的负极与HV线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MCU的正负极之间连接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连接CAN线;
所述第二接触器的触点输入端与HV的正极连接,第二接触器的触点输出端与第二MCU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CU的负极与HV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接触器的触点输入端连接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的负极与HV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MCU的正负极之间连接有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分别连接CAN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07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