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秸秆生态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0295.8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0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谢明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纳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N3/10 | 分类号: | B27N3/10;B27N3/02;B27N3/00;B27N1/00;B27N1/02;B27K3/52;C09J133/04;C09J175/04;C09J163/00;C09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潘剑敏 |
地址: | 23529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秸秆 生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秸秆生态板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植物秸秆生态板专用粘合剂,制备植物秸秆专用处理剂,用植物秸秆专用处理剂处理植物秸秆制备得到秸秆碎料,将植物碎料(秸秆碎料、甘蔗渣、木渣)和增强剂混合并喷入植物秸秆生态板专用粘合剂,采用热压工艺制板或采用冷压工艺制板。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很适宜工业化生产,得到的植物秸秆生态板胶合强度高、韧性好、耐水浸泡、握钉力好、防水、防霉、防虫蛀,质量稳定,不含甲醛及其他有毒有害挥发物,超低VOC,绿色环保,使用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植物秸秆生态板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型建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研究利用稻草、麦秸秆、甘蔗渣等原料来制造人造板。进入90年代,新型胶粘剂开始得到应用,与此同时,借鉴国外秸秆产业发展的经验,麦秸秆和稻秸秆的人造板制造技术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在秸秆人造板方面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采用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制备秸秆人造板。
然而,到目前为止,秸秆人造板在本质上仍属于碎料板,在国内投入工业化生产秸秆人造板的生产线数量极少,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胶粘剂自身的问题
胶粘剂是制备秸秆人造板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板材的性能。制备秸秆人造板最初是采用传统的木材刨花板生产工艺,用脲醛树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胶粘剂,这是一种含有甲醛释放物问题的生产技术。此外,由于秸秆碎料表面的蜡质和硅质以及秸秆表面张力比较大又疏水,所以会影响胶合强度,导致板材的胶合性能差、吸水率较高、厚度大、遇水膨胀、尺寸稳定性差。所以,现在的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基本都采用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然而,采用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采用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由于它没有初粘性,施胶后的铺装板坯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好,制备得到的板材在运输过程中易出现坍塌、脱层现象,造成运输困难;
2、采用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铺装板坯在热压过程中存在着粘板问题,造成脱模困难;
3、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虽然不含甲醛,但含有易挥发的苯类芳香烃有机溶剂。在油性胶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防火的安全性问题;
4、MDI油性异氰酸酯胶粘剂的用量基本上是秸秆重量的5%,用胶量大,成本过高,与木质人造板造价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二、秸秆表面的处理技术不完善
1、秸秆的生长环境决定了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等微生物,在制备植物秸秆板前必须将秸秆中的细菌等微生物杀灭,才能保证植物秸秆板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霉变、不腐烂、不被虫蛀;
2、由于秸秆含有丰富的蜡质、硅质等疏水性物质,致使秸秆与胶的粘合强度差,秸秆原料只有经过乳化、氧化、降低疏水性,才能与胶很好的融合,保证胶合强度。
三、影响设备的生产能力
1、铺装过程中胶粘模具,造成脱模困难;
2、秸秆碎料传热性能差,导致热压时间延长,生产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秸秆人造板还处在学习阶段,等待技术成熟,等待生产成本降低。随着国家对农作物剩余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出台和大力扶持,将会吸引更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去研究秸秆人造板。随着科技的进步、秸秆人造板生产技术的成熟,秸秆人造板产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他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纳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纳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0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