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69834.6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9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单诗涵;张世殊;石定国;崔中涛;李青春;张万秋;李志勇;廖皓;刘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陈立志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动力 试验 锤击数 修正 系数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以便在试验深度大于20m的深厚覆盖层在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时,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获取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本发明针对样本区域,通过现场动力触探试验获取准确可信的试验深度在20m以内土层的Nsubgt;120/subgt;,并可根据钻孔旁压试验获取试验深度在20m以内的土体的变形模量,从而获得该工程区Nsubgt;120/subgt;~Esubgt;0/subgt;关系式,该关系式在工程区土体相同地层岩性的情况下,可向下延展至试验深度超过20m深度,在如已知土体变形模量Esubgt;0/subgt;与实测锤击数N‘subgt;120/subgt;的情况下,可通过数学关系,利用非线性拟合反推导出试验深度在20m以上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本发明适用于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在诸多岩土工程原位测试试验方法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较为简洁便利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根据测试击数,依据相关规范进行修正计算后,可用于定量判断各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如:砂类土和碎石土的密度,粘性土的状态,以及砂类土、碎石土、粘性土的承载力、变形模量等,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等相关规程规范对锤击数修正仅适用于试验深度20m以内的浅覆盖层(因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只给出了触探杆长(试验深度)小于20m的锤击数修正系数),随着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的陆续建设,在遇到深厚乃至超深厚覆盖层的地质勘察工作中,试验深度往往超过20m,达到70-80m乃至100m以下。故此常规的试验修正已经无法满足工程需要,未修正的试验值又无法进行准确的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等重要工程地质参数的判别转化等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以便在试验深度大于20m的深厚覆盖层在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时,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获取的锤击数修正系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一个样本区域,并对样本区域的覆盖层中的多处位置同时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旁压试验,并将所得的试验数据划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组为试验深度小于20m的试验数据,第二组为试验深度大于20m的试验数据;
S2.对于第一组试验数据中的现场实测锤击数和触探杆长,根据已有行业规范将现场实测锤击数转换成锤击数修正值;对于第一组试验数据中的旁压模量,将旁压模量转换成变形模量;
S3.对步骤S2所得的锤击数修正值和变形模量进行第一次关系拟合,得到关于锤击数修正值与变形模量的关系式一;
S4.对于第二组试验数据中的旁压模量,根据步骤S3所得的关系式一,将旁压模量转换成相应的锤击数修正值;
S5.根据第二组试验数据中的现场实测锤击数以及步骤S4所得的锤击数修正值,计算得到相应的锤击数修正系数;
S6.对步骤S5所得的锤击数修正系数以及第二组试验数据中的现场实测锤击数和触探杆长进行第二次关系拟合,得到关于锤击数修正系数、现场实测锤击数和触探杆长的关系式二,所述关系式二即为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
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根据已有行业规范将现场实测锤击数转换成锤击数修正值是指:首先根据触探杆长,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B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表B.0.2中获取推荐的锤击数修正系数;然后根据现场实测锤击数以及推荐的锤击数修正系数计算出锤击数修正值。
进一步的,步骤S2通过以下公式将旁压模量转换成变形模量:
E0=KE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9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模具加工用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减速顶拆装清洗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