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I应用的行车记录仪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9601.8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9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段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大君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2 | 分类号: | B60R11/02;B60Q9/00;G07C5/08 |
代理公司: | 湖北百科百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88 | 代理人: | 谭娅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四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ai 应用 行车 记录仪 | ||
本发明涉及行车记录仪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AI应用的行车记录仪,包括安装板、第一连接杆、连接座和记录仪本体,安装板与第一连接杆之间为一体成型,连接座由第一球形座和第二球形座组合构成,第一球形座上一体成型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相连接;通过设置由安装板、第一连接杆、连接座和记录仪本体组合构成的行车记录仪,并通过连接座设置成由第一球形座和第二球形座组合构成,并通过在记录仪本体的上侧边上设置连杆,并在连杆上连接调节球,从而通过调节球将记录仪本体可调节安装在连接座上,从而方便使用者对记录仪本体进行各个方向的角度微调,从而保证记录仪本体的实际使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车记录仪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AI应用的行车记录仪。
背景技术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喜欢自驾游的人,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相当“黑匣子”。也可在家用作DV拍摄生活乐趣,或者作为家用监控使用。平时还可以做停车监控,安装行车记录仪,视频资料不可以裁剪,如果裁剪,在责任事故发生后则无法提供帮助。也是为了防止现在社会那些不可避免的碰瓷行为,但是传统的行车记录仪都是简单的采用粘贴结构固定粘合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壁上,但是其在安装时很难掌握水平度,而当粘贴结构在粘合完成后再取下继续进行粘合便会影响到其整体粘合稳定性,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AI应用的行车记录仪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AI应用的行车记录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AI应用的行车记录仪,包括安装板、第一连接杆、连接座和记录仪本体,所述安装板与第一连接杆之间为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座由第一球形座和第二球形座组合构成,所述第一球形座上一体成型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相连接,且第一球形座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球形座的两侧一体成型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螺纹孔与安装孔之间位置相对应,且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之间为通过连接螺栓进行连接,所述记录仪本体的上侧边上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上连接有调节球。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端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其槽口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转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端部开设有第二转孔,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安装槽的宽度值与第二连接杆的厚度值相吻合,且第一转孔、第二转孔之间为相对应设置,且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为通过转轴螺栓进行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实际安装时,安装槽侧壁与第二连接杆之间为相抵设置,且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数值大于行车记录仪的整体重力值。
优选的,所述第一球形座为一个半球形座体结构,所述第二球形座的结构与第一球形座的结构相同,且第一球形座、第二球形座之间为对称设置,且其座体的下侧边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调节球为嵌入设置在第一球形座和第二球形座之间组合形成的内腔之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球形座由球形座本体和防滑垫组合构成,所述防滑垫为固定胶接在球形座本体的内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防滑垫为弹性橡胶板,且其板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为半球形槽口结构,且其槽口在防滑垫的内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组。
优选的,所述记录仪本体的前侧面设置有记录摄像头,其记录仪本体的后侧面设置有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记录仪本体的左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人脸AI识别摄像头,所述人脸AI识别摄像头为斜朝向汽车驾驶座方向进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人脸AI识别摄像头与记录仪本体内部的PLC控制模块进行电信号连接,所述记录仪本体中设置有语音提示模块,且PLC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语音提示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大君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华大君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9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碳纤维防水LED透明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