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流制车辆气密性的动态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2913.6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8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姚鸿洲;水新虎;姚平;王麒皓;杨芬;陈亮;廖泳竣;周汝松;何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冉剑侠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流 车辆 气密性 动态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列车通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流制车辆气密性的动态控制系统,包括定位模块、控制模块、受控风门模块和定时模块,定位模块对车辆的实时位置进行定位,控制模块获取实时位置并根据实时位置向车辆上所有受控风门模块发送开度调节信号,并向定时模块发送定时信号启动定时,控制模块获取定时时长,并根据定时时长判断每个车厢上受控风门模块的实际开度是否达到预设开度,若否,控制模块判断实际开度是否小于预设开度,当实际开度小于预设开度时,控制模块向受控风门模块发送往复调节信号。本发明通过受控风门模块能够自动且动态地调节车厢内的气压,减小车辆在两种不同环境下行驶时气压的变化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通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流制车辆气密性的动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双流制车辆是需要在不同供电电压的区域之间行驶,双流制车辆在跨区域的行驶过程中通过空调机组来确保车厢内具有舒适的气压。由于双流制车辆跨区域行驶的里程较长,沿线环境较为复杂多变,且站间距大,行驶速度快,基于空调机组对车厢内气压的控制需要动态进行,以确保车厢内舒适的气压。
目前,针对轨道车辆车厢内的气压是由单速风机或者双速风机进行维持,供新风进入的新风门普遍只有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回风门通常是不可调的风门,车厢内气压的控制通过新风门进行。使用这种控制方式时,双流制车辆车厢内的气压极容易在行驶至部分区域时产生较大变化,例如隧道区域或行驶速度较块的区域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双流制车辆气密性的动态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控制方式容易让车厢内的气压在部分区域产生较大变化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双流制车辆气密性的动态控制系统,包括定位模块、控制模块、受控风门模块和定时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对车辆的实时位置进行定位,所述控制模块获取实时位置并根据实时位置向车辆上所有受控风门模块发送开度调节信号,所述控制模块发送开度调节信号时向定时模块发送定时信号,所述定时模块根据定时信号启动定时,所述控制模块获取定时模块的定时时长,并根据定时时长判断每个车厢上受控风门模块的实际开度是否达到预设开度,当受控风门模块未达到预设开度时,所述控制模块判断实际开度是否小于预设开度,当实际开度小于预设开度时,所述控制模块向受控风门模块发送往复调节信号。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行驶过程中,通过定位模块获取车辆的实时位置,并根据实时位置向车辆上所有受控风门模块发送开度调节信号,例如车辆进入到隧道位置时,发送开度调节信号控制受控风门模块进行开度调节,同时由定时模块进行定时,以定时时长来判断每个车厢上受控风门模块的调节是否达到预设开度,若否,则控制模块再判断实际开度是否小于预设开度,若是,则向受控风门模块发送往复调节信号,能够让受控风门模块往复活动,增加卡住后再次进行调节的几率,并能够及时发现受控风门模块的调节结果,通过受控风门模块能够自动且动态地调节整个车辆内的气压,减小车辆在两种不同环境下行驶时气压的变化量,防止车厢内气压变化太大引起乘客的不适。
进一步,所述受控风门模块包括新风受控单元和废排风受控单元,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新风受控单元和废排风受控单元处于相同的初始开度。
有益效果是:控制新风受控单元和废排风受控单元以相同的初始开度进行调节,能够在车辆驶过隧道等位置时及时调节车内气压。
进一步,还包括预警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获取受控风门模块的电压反馈信号,并根据电压反馈信号和初始开度判断受控风门模块的实际开度是否达到预设开度,当实际开度未达到预设开度时,所述控制模块向预警模块发送预警信号进行预警提示。
有益效果是:根据受控风门的电压反馈信号判断和初始开度判断实际开度是否达到预设开度,若否,则进行预警提示,及时知晓受控风门模块的异常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29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