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再生碳纤维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49943.1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4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洁;熊娟;李华;王铠丰;郑栖潭;王钰涵;刘河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K9/12;C08K3/08;C08K7/06;C08K3/04;C08K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再生 碳纤维 电磁 屏蔽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再生碳纤维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再生碳纤维利用多巴胺聚合表面修饰方法,通过水热反应自组装金属有机框架和碳纳米管,碳化后得到均匀负载纳米磁性金属粒子@多孔碳的碳纳米管/再生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得到的复合材料在磁场条件下真空抽滤成膜,用树脂进行浸渍回填,热处理后得到柔性再生碳纤维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再生碳纤维经过了高温裂解,比常规上浆碳纤维更适宜于表面处理及导电性能调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废弃复合材料高温裂解回收的再生碳纤维进行高值功能再利用,有效调控了其取向控制、复合材料界面构造和电磁屏蔽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屏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再生碳纤维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不断更迭,为了满足获取高速信息传输的要求,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范围实现了进一步拓展。随之而来的大量电磁波辐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机密军事,商业,通讯等领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预防和减弱电磁辐射污染和干扰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前所用到的电磁波辐射屏蔽材料主要包括两大类,反射类和吸收类。纳米结构碳材料具有丰富活性位点,高表面积和低密度,是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克服了常用金属电磁屏蔽材料密度大,特殊环境下易腐蚀等缺点。然而碳纤维,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具有低的磁导率,不能达到吸收电磁波以防止其二次污染的效果。且碳纤维表面光滑惰性,造成复合材料界面共价键缺乏,结合强度低;与其他基体复合时通常通过预处理、活化、粗化等方法改善其界面性能。表面处理通常包括氧化法、等离子体处理、γ射线处理法、表面金属化等;其中多巴胺自聚合反应条件温和,不影响改性基体结构,在基体表面构建绿色高效的功能化平台,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表面修饰方法。
专利申请CN201911383063.9公开了一种改性碳纤维,利用多巴胺(DA)对填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得填料在液相中均匀分散、不团聚;再利用席夫碱反应原理使得填料高效且均匀地接枝在碳纤维表面;最后利用聚多巴胺在高温下碳化形成类石墨烯层结构的原理,对表面接枝了填料的碳纤维进行高温碳化处理,在此过程中碳纤维表面和填料表面的聚多巴胺转变成导电性优异的类石墨烯层碳化物,不但能够将填料牢靠的包覆在碳纤维表面,成为一体结构,而且还可明显改善碳纤维表面导电性能,对电磁波形成多种损耗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最终获得的改性碳纤维的电磁屏蔽性能。但该专利采用共混方法添加填料,本发明中规则晶体结构自组装、碳化形成的磁性填料具有更高的均匀性、稳定性以及极化和磁化损耗。而且该专利中采用的原材料不是废弃回收的碳纤维,故本发明具有低成本的绿色环保重要意义。
碳纤维作为一种含碳量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具有高比强度、耐超高温、耐疲劳等特性,常被用作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增强体;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及汽车、电子器件等民用领域。然而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难以分解,一些废弃复合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已成为了我国严重的环境、社会与经济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中,鲜有相关废弃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构造和电磁屏蔽效能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柔性再生碳纤维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可解决电磁波辐射污染,可解决现有电磁屏蔽材料吸收效应低、密度大、柔性低、易受腐蚀等不足,以及废弃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调控优化取向、界面。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柔性再生碳纤维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再生碳纤维利用多巴胺溶液浸泡的方法,制备包覆聚多巴胺层的再生碳纤维,得到多巴胺改性再生碳纤维,表面引入活性基团,改善再生碳纤维表面光滑惰性的情况,清洗干燥后得到多巴胺改性再生碳纤维;
利用多巴胺氧化聚合方法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包覆多巴胺层的碳纳米管,即多巴胺改性碳纳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99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