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硒麦芽粉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5009.6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5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汤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稀宝股份有限公司;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7/20 | 分类号: | A23L7/20;A01G31/00;A23L33/16 |
代理公司: | 山东知圣律师事务所 37262 | 代理人: | 黄学国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麦芽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麦芽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富硒麦芽粉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先将麦种与硒浓度介于0.001%至0.01%的低浓度含硒溶液拌合均匀,然后控干多余水分,将麦种培养至发芽,得麦芽A。(2)在所述麦芽A上定期喷施含硒复合水溶液,所述含硒复合水溶液由含硒溶液、硫酸亚铁与维生素E复合而成,继续培养麦芽,得麦芽B。(3)将所述麦芽B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烘干,然后粉碎,得富硒麦芽粉。本发明的工艺采用改良后的工艺并辅以吸收剂后能够有效提高麦芽粉的有机硒的占比,提高人体对硒麦芽粉的利用率,提高了硒麦芽粉的补硒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麦芽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富硒麦芽粉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本发明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世卫组织规定,每人每天必须摄入50~200微克硒元素,而硒麦芽是富含天然有机硒的补硒产品,麦芽可以作为硒转化的活性载体将无机硒吸收后通过发芽过程的吸收转化作用,使硒富集在麦芽所含的氨基酸、蛋白质等分子上,以便于人体吸收利用。研究表明:相对于无机硒,有机硒更容易被人体组织吸收,参与人体生命代谢活动,每日定量补硒对预防缺硒、亚健康、癌症、体内重金属和毒素超标等有一定益处。
目前,制备硒麦芽的工艺主要是将小麦浸泡在含无机硒的溶液中,使小麦吸收硒元素,然后经过催芽得到硒麦芽。然而,这种方法得到的硒麦芽中的硒元素主要以无机硒的形式存在,只有少部分转化成了麦芽中的有机硒,而无机硒不利于人体吸收利用,降低了硒麦芽粉的补硒效果。除此之外,这类方法不利于麦芽对无机硒的吸收,也是导致麦芽中有机硒含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使整体工艺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富硒麦芽粉的制备工艺,该工艺采用改良后的工艺并辅以吸收剂后能够有效提高麦芽粉的有机硒的占比,提高人体对硒麦芽粉的利用率,提高了硒麦芽粉的补硒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富硒麦芽粉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麦种与含硒溶液搅拌均匀,然后控干多余水分,将麦种培养至发芽,得麦芽A。
(2)在所述麦芽A上定期喷施复合水溶液,所述含硒复合水溶液由亚硒酸钠、硫酸亚铁与维生素E复合而成,继续培养麦芽,得麦芽B。
(3)将所述麦芽B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烘干,然后粉碎,得富硒麦芽粉。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含硒溶液由亚硒酸钠、硒化卡拉胶、硒酸钠、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进一步地,步骤(1)中,以硒计,所述含硒溶液的质量浓度介于0.001%至0.01%。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含硒溶液与麦种的质量比为1:3.5~5。通过采用低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拌合麦种,既可以使麦种获得发芽初期所需的硒元素,又不会像传统工艺一样采用亚硒酸钠溶液浸泡麦种导致其内部残留大量无法被利用的无机硒。同时,又可以确保发芽过程中因亚硒酸钠溶液浓度过大影响麦芽发育。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麦种包括大麦、小麦、燕麦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小麦作为麦种,含硒复合水溶液中的维生素E可以提高对硒的吸收利用。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培养温度为20~25℃,培养过程中每隔4~5小时喷洒一次清水,并培养至70%以上的麦种发芽,即得麦芽A。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含硒复合水溶液中,含硒溶液、硫酸亚铁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03%、0.05~0.1%,维生素E的浓度体积为1~1.5×103IU/ 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稀宝股份有限公司;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稀宝股份有限公司;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50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