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碳混烧窑炉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15557.0 | 申请日: | 2021-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2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 发明(设计)人: | 范随州;王振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弘宝汝瓷坊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19/00;F23K1/02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祁学民 | 
| 地址: | 467599 河南省平顶***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碳混 烧窑 | ||
1.一种柴碳混烧窑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柴窑本体(1)、分散机(2)和泥浆泵(3),所述柴窑本体(1)的入口位于柴窑本体(1)左端,所述分散机(2)连接泥浆泵(3),所述泥浆泵(3)的软管(4)经分散装置与柴窑本体(1)连接;
所述分散装置包括壳体(5)、分散组件(6)、保护组件(7)和调节组件(8),所述壳体(5)由前板(51)、后板(52)和弧板(53)组成,所述前板(51)为底面是水平面、顶面是弧形凸起向上的优弧弓形板体,所述前板(51)上部设置有与前板(51)的弧形边同轴的、贯穿前板(51)前后侧面的弧形通孔(511),前板(51)上设置有与前板(51)的弧形边同轴的、贯穿前板(51)前后侧面的、圆形的第一贯穿孔(512),所述后板(52)是与前板(51)大小一致的、弧形凸起向上的优弧弓形板体,后板(52)与前板(51)前后相对应,后板(52)上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512)相对应的第二贯穿孔(521),所述弧板(53)为左右两边为直边、前后两边为弧形边、弧形凸起向上的优弧形,弧板(53)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板(51)和后板(52)的弧形边,所述弧板中部设置有沿弧板(53)弧形长度方向的条形通孔(531),所述条形通孔(531)贯穿弧板(53)的内外侧面,前板(51)前侧面下端、后板(52)后侧面下端和弧板(53)外侧面的左右两端共同连接有水平状的连接板(54),所述连接板(54)为长方形环状体,所述连接板(54)上设置有螺栓孔,所述壳体(5)连接在柴窑本体(1)上表面左部,壳体(5)经贯穿螺栓孔伸进柴窑本体(1)内的螺栓与柴窑本体(1)连接;
所述壳体(5)内部设置有分散组件(6),所述分散组件(6)包括旋转套(61)、分散叶片(62)和注料管(63),所述旋转套(61)为圆柱体,旋转套(61)的后端位于壳体(5)后侧、并连接电机(64)的输出轴,旋转套(61)前端穿过后板(52)的第二贯穿孔(521)伸进壳体(5)内、并活动连接在前板(51)的第一贯穿孔(512)内,旋转套(6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向旋转套(61)内部凹陷开口向前的圆形沉孔(611),位于壳体(5)内部的旋转套(61)外周壁上设置有外螺纹(612),所述外螺纹(612)前端与前板(51)的后侧面之间有间距,所述外螺纹(612)后端与后板(52)的前侧面之间有间距,所述外螺纹(612)前端与前板(51)的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和外螺纹(612)后端与后板(52)的前侧面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外螺纹(612)中部所在的旋转套(61)外周壁上设置有呈环形阵列状的、贯穿旋转套(61)外周壁、和圆形沉孔(611)内周壁后部连通的多个倾斜通孔(613),所述倾斜通孔(613)自内向外沿旋转套(61)的圆周方向顺时针倾斜,所述倾斜通孔(61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外螺纹(612)的前后两端之间有间距、且距离相等,每相邻两个倾斜通孔(613)之间的旋转套(61)外周壁上均设置有向旋转套(61)内部凹陷、开口朝外的长方形沉孔(614),所述长方形沉孔(614)的内底面与圆形沉孔(611)内周壁之间有间距,每个所述长方形沉孔(614)内均设置有分散叶片(62),所述分散叶片(62)为长方形板体,分散叶片(62)的右侧面上设置有向分散叶片内部凹陷、开口向右的凹槽(621),所述凹槽(62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分散叶片(62)的前后两端之间有间距,凹槽(621)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分散叶片(62)的上下端面,分散叶片(62)的前后侧面的上端均设置有凸块(622),所述凸块(622)为长方体,凸块(622)的左右侧面和上端面分别与分散叶片(62)的左右侧面和上端面对齐,分散叶片(62)的上端伸进对应的长方形沉孔(614)内,分散叶片(62)的上端面与对应的长方形沉孔(614)的内底面接触,分散叶片(62)上的两个凸块(622)的外端面分别与长方形沉孔(614)的前后内侧面接触,分散叶片(62)上的两个凸块(622)的下表面与旋转套(61)的外周壁对齐,分散叶片(62)经旋装在外螺纹(612)前部和后部的两个螺母(65)限位在长方形沉孔(614)内,多个所述长方形沉孔(614)内的分散叶片(62)的下端均为自由端,呈环状陈列的多个分散叶片(62)的自由端所在圆环直径小于弧板(53)内侧面所在圆环直径,所述圆形沉孔(611)内设置有注料管(63),所述注料管(63)为后端封闭、前端开口的圆形筒体,注料管(63)的后部伸进圆形沉孔(611)内、前端位于旋转套(61)前侧,注料管(63)的前端连接软管(4),注料管(63)的后端面和外周壁分别与圆形沉孔(611)的后侧内壁和内周壁滑动接触,注料管(63)的左侧壁后部设置有与旋转套(61)左部的倾斜通孔(613)相对应的出料口(631),所述出料口(631)为贯穿注料管(63)内外壁的、长方形的通孔;
所述壳体(5)和分散组件(6)之间设置有保护组件(7),所述保护组件(7)有两个,两个保护组件(7)形状大小均一致、且左右相对,两个保护组件(7)中位于右侧的保护组件(7)包括活动罩(71)、控制柱(72)和连接环(73),所述活动罩(71)包括前扇板(711)、后扇板(712)和罩板(713),所述前扇板(711)和后扇板(712)均为扇环形板体,前扇板(711)和后扇板(712)形状大小均一致、且前后相对,前扇板(711)的前侧面与前板(51)后侧面右部滑动接触,后扇板(712)的后侧面与后板(52)前侧面右部滑动接触,前扇板(711)的内环面后部和后扇板(712)的内环面后部均连接有连接环(73),所述连接环(73)为环状体,连接环(73)套装在分散叶片(62)前后两侧的旋转套(61)外周壁上,连接环(73)的内环面与旋转套(61)的外周壁滑动接触,前扇板(711)和后扇板(712)的外环面上共同连接有罩板(713),所述罩板(713)是与前扇板(711)和后扇板(712)外环面相配应的、弧形凸起向右上方的中空弧形板体,罩板(713)的外侧面与弧板(53)的内侧面右部滑动接触,罩板(713)的上下端面分别设置有贯穿罩板(713)上下端面连通罩板(713)内部的出气孔(714),罩板(713)的外侧面上部设置有贯穿罩板(713)外侧面连通罩板(713)内部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连接有位于条形通孔(531)内的气管接头(74),所述气管接头(74)外端部连接有气管(75),所述控制柱(72)为圆柱体,控制柱(72)连接在前扇板(711)的左上部,控制柱(72)前端穿过弧形通孔(511)右部位于壳体(5)前侧;
所述调节组件(8)包括气缸(81)和控制板(82),所述气缸(81)连接在弧板(53)顶端前侧,气缸(81)的活塞端向下,气缸(81)的活塞呈收缩状态,气缸(81)的活塞端部连接有位于壳体(5)前侧的控制板(82),所述控制板(82)为长方形板体,控制板(82)上设置有两个贯穿控制板(82)前后侧面的长方形通孔(821),两个所述长方形通孔(821)左右对称,位于控制板(82)左部的长方形通孔(821)的右端低于左端,位于控制板(82)左部的长方形通孔(821)右端套在位于左侧的活动罩(71)的控制柱(72)外部,位于控制板(82)右部的长方形通孔(821)左端套在位于右侧的活动罩(71)的控制柱(72)外部;
所述柴窑本体(1)上表面左部设置有贯穿柴窑本体(1)顶板连通柴窑本体(1)内部的长方形的加料孔,多个所述分散叶片(62)中位于旋转套(61)下方的分散叶片(62)伸进加料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弘宝汝瓷坊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弘宝汝瓷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555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COⅠ基因鉴别绵羊毛与山羊毛的方法
 - 下一篇:洗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