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5262.1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6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夕玉;刘洋;张家利;王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11/00 | 分类号: | F16B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贺芹芹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管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用翻边检具检验上游排气管的锥面倾斜角度,使用起鼓管检具检验下游排气管的锥面倾斜角度;选取达标的上游排气管和下游排气管;2)将锥形密封垫内壁贴合装入密封垫工装中,然后撕掉锥形密封垫外壁涂胶面的白色保护膜;3)将密封垫工装卡在上游排气管的翻边管口上;4)拔下密封垫工装,将起鼓管口插进翻边管口中同心组装装配;5)在翻边管口和起鼓管口连接处安装V型卡箍并使用定扭电枪打紧;通过翻边检具、起鼓检具筛选合格的上、下游排气管,以及利用密封垫工装装入锥形密封垫,保证锥形密封垫与上游排气管的同心度,解决了上游排气管、下游排气管装配后在装配处的漏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排气管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改善空气质量,重卡领域现已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六标准),用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国内柴油机国六排放,一般采用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排气再循环)+DOC(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颗粒捕集器)+SCR(Selective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路线,其中DPF用于减少柴油发动机所产生的大部分微粒物。
DPF工作时,使废气流过蜂窝状袋式的颗粒捕集器,气流可穿过壁面,而颗粒被留在袋内捕集。为避免DPF内颗粒过多导致堵塞失效,必须通过主动再生方式清除碳颗粒。为实现主动再生功能,需使排气管内温度达到600℃用以高温氧化被捕捉的碳颗粒。然而,现有排气管装配结果频有再生失败现象,其主要因素为上游排气管与下游排气管在连接装配处,存在漏烟问题,进而使排气管内温度过低,无法顺利完成主动再生功能。
而引起漏烟的问题的主要因素为:一是,上游排气管的翻边管口、下游排气管的起鼓管口在实际制造时,其锥面的倾斜角度不好保证,偏差较大,从而在装配时,翻边管口、起鼓管口与密封垫不能够很好的贴合,存在一定缝隙,导致的漏烟;二是,在安装锥形密封垫时,锥形密封垫与上游排气管、下游排气管的同心度较差,锥形密封垫不能够对中的贴合在上游排气管、和下游排气管之间,从而导致密封性不好,导致漏烟现象;而导致锥形密封垫与上游排气管、下游排气管的同心度较差的主要原因为:手动将锥形密封垫的涂胶面粘贴在上游排气管的翻边管口中时,因为手动操作本身存在的极大误差,无法保证锥形密封垫与翻边管口的同心度,另外锥形密封垫涂胶面的黏性影响,使得锥形密封垫不好调整,进一步加大了操作误差。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通过筛选合格的上游排气管、下游排气管,以及保证锥形密封垫与上游排气管的同心度,解决了上游排气管、下游排气管装配后在装配处的漏烟问题,进而保证排气管内温度,保证主动再生功能的进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用于上游排气管、下游排气管、V型卡箍、锥形密封垫的组装装配,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翻边检具检验上游排气管的翻边管口的锥面倾斜角度,使用起鼓管检具检验下游排气管的起鼓管口的锥面倾斜角度;选取锥面倾斜角度达标的上游排气管和下游排气管,进行后续装配;
2)将锥形密封垫内壁贴合装入密封垫工装中,然后撕掉锥形密封垫外壁涂胶面的白色保护膜;
3)将密封垫工装卡在上游排气管的翻边管口上,此时锥形密封垫外壁涂胶面紧贴翻边管口内壁;
4)拔下密封垫工装,然后将下游排气管的起鼓管口插进翻边管口中同心组装装配;
5)在翻边管口和起鼓管口连接处安装V型卡箍并使用定扭电枪打紧,其中紧固扭矩控制在20±2Nm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锥形密封垫分别与翻边管口和起鼓管口过盈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2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