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5262.1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6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夕玉;刘洋;张家利;王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11/00 | 分类号: | F16B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贺芹芹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管 装配 方法 | ||
1.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用于上游排气管(1)、下游排气管(4)、V型卡箍(2)、锥形密封垫(3)的组装装配,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翻边检具(8)检验上游排气管(1)的翻边管口(5)的锥面倾斜角度,使用起鼓管检具(9)检验下游排气管(4)的起鼓管口(6)的锥面倾斜角度;选取锥面倾斜角度达标的上游排气管(1)和下游排气管(4),进行后续装配;
2)将锥形密封垫(3)内壁贴合装入密封垫工装(7)中,然后撕掉锥形密封垫(3)外壁涂胶面的白色保护膜;
3)将密封垫工装(7)卡在上游排气管(1)的翻边管口(5)上,此时锥形密封垫(3)外壁涂胶面紧贴翻边管口(5)内壁;
4)拔下密封垫工装(7),然后将下游排气管(4)的起鼓管口(6)插进翻边管口(5)中同心组装装配;
5)在翻边管口(5)和起鼓管口(6)连接处安装V型卡箍(2)并使用定扭电枪打紧,其中紧固扭矩控制在20±2Nm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密封垫(3)分别与翻边管口(5)和起鼓管口(6)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翻边检具(8)检验翻边管口(5)锥面倾斜角度合格的方法是:将翻边管口(5)对准翻边检具(8)的两个止端一(82)形成的间隙并往里推进,对准两个通端一(81)形成的间隙并往里推进,观察翻边管口(5)是否能够通过,若翻边管口(5)能通过两个通端一(81)之间的间隙,并且不能通过两个止端一(82)之间的间隙,则判断合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起鼓检具(9)检验起鼓管口(6)锥面倾斜角度合格的方法是:将起鼓管口(6)对准起鼓检具(9)的两个止端二(92)形成的间隙并往里推进,对准两个通端二(91)形成的间隙并往里推进,观察起鼓管口(6)是否能够通过,若起鼓管口(6)能通过两个通端二(91)之间的间隙,并且不能通过两个止端二(92)之间的间隙,则判断合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翻边检具(8)包括连杆一(83),连杆一(83)一侧两端部设一对与翻边管口(5)对应的通端一(81),另一侧两端部设一对与翻边管口(5)对应的止端一(82),其中,两个通端一(81)的锥面倾斜角度为翻边管口(5)允许锥面倾斜角度的最大极限值,两个止端一(82)的锥面倾斜角度为翻边管口(5)允许锥面倾斜角度的最小极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起鼓检具(9)包括连杆二(93),连杆二(93)一侧两端部设一对与起鼓管口(6)对应的通端二(91),另一侧两端部设一对与起鼓管口(6)对应的止端二(92),其中,两个通端二(91)的锥面倾斜角度为起鼓管口(6)允许锥面倾斜角度的最大极限值,两个止端二(92)的锥面倾斜角度为起鼓管口(6)允许锥面倾斜角度的最小极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密封垫工装(7)包括椎管(71)、直筒管(72)和盖板(74),椎管(71)的锥面倾斜角度、大外径、轴向长度的基本尺寸与起鼓管口(6)靠近端部的锥段的锥面倾斜角度、大外径、轴向长度的基本尺寸一一对应相同,直筒管(72)的直径与椎管(71)大外径的差值为翻边管口5的壁厚的2倍,椎管(71)大直径一端和直筒管(72)同轴心焊接在盖板(74)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密封垫工装(7)还包括把手,把手设置在盖板(74)远离椎管71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为T形把手(73),包括圆钢一(731)和圆钢二(732),圆钢一(731)和圆钢二(732)垂直焊接成T字形状,圆钢一(731)的另一端焊接在盖板(74)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排气管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为U形把手(75),U形把手(75)由圆钢折弯成U形形状,U形把手(75)U形开口的一端焊接在盖板(7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526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