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弹射保护结构的电池壳体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94840.X | 申请日: | 2021-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4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丁晓春;徐先桂;董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众兴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204 | 分类号: | H01M50/204;H01M50/233;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64;H01M50/271;H01M50/29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93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弹射 保护 结构 电池 壳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弹射保护结构的电池壳体,涉及电池壳体技术领域,电池壳体装配在汽车底盘上,电池壳体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下壳体的中部沿壳体长度方向设有线槽,线槽的两侧以对称的方式设有多个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仓,每个电池仓与电池包之间均设有相适配的电连接端口,电池仓的两侧设有驻槽,驻槽内固定安装有伸缩支撑装置,安装槽的两侧固定设有与伸缩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连接块,连接块上设有与伸缩支撑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的锁槽;线槽内对应电池仓的位置设有用于将电池包发射出去的弹射机构。本发明采用脱离式结构设计,在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时,电池壳体可从车辆底部脱离,与车辆分离,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中电池造成的二次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壳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弹射保护结构的电池壳体。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环保的重视,新能源汽车受到国家的打理扶持,其中以电池为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汽车之一。目前新能源汽车能够采用的电池种类大致为铅酸电池,镍铬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无论新能源汽车采用哪一种电池,受到外接刺穿或碰撞挤压后,都容易发生自燃或爆炸,而装载有大量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很容易伤及电池,导致电池自燃或爆炸,另外,由于以电池为动力的车辆,车辆内部电器元件以及导线繁多,在发生交通碰撞后,这些电器元件以及导线易造成短路而发生火情,对事故造成二次伤害,给人们带来无法预知的风险。为此,就这一问题,我公司设计了一款可以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瞬间,将装载的电池从车辆上进行脱离出去,避免电池因碰撞或刺穿造成的二次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与车身一体机构,无法与车身分离,易带来交通事故二次伤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弹射保护结构的电池壳体,通过电池壳体采用可脱离设计,以及内置弹射机构,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可将电池从车身内弹出,使电池与车辆分离,避免电池受到撞击后在车内发生自燃或爆炸,减轻事故的严重性,也避免了因电池自燃或爆炸带来的二次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具有弹射保护结构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装配在汽车底盘上,所述底盘的下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所述电池壳体以可脱落的方式装配在安装槽内;
所述电池壳体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固定设置在下壳体上,构成扁平结构的电池壳体;
所述下壳体的中部沿壳体长度方向设有线槽;
所述线槽的两侧以对称的方式设有多个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仓,每个电池仓与电池包之间均设有相适配的电连接端口:第一插电接口和第二插电接口;
所述电连接端口位于线槽的一侧,且呈直插连接,电池仓远离线槽的一侧呈敞口结构;
所述电池仓的两侧设有驻槽,所述驻槽内固定安装有伸缩支撑装置,所述伸缩支撑装置的控制输入端与汽车碰撞系统的控制输出端相连;
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固定设有与伸缩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与伸缩支撑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的锁槽;
所述线槽内对应电池仓的位置设有用于将电池包发射出去的弹射机构,线槽的侧壁上对应弹射机构的位置设有弹射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方案的具有弹射保护结构的电池壳体,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的电池壳体,采用脱离式结构设计,在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时,电池壳体可从车辆底部脱离,与车辆分离,使车辆彻底失去电力,一方面避免电池在汽车内部发生自燃或爆炸,另一方面避免车辆内部电器元件以及导线短路所造成的火情,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中电池造成的二次伤害。
二、本发明的电池壳体可将内置的电池包弹出,可进一步使电池与车辆分离,在交通事故中,使电池远离事故发生地,进一步减小电池在交通事故中对车辆以及人员构成的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众兴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众兴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48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恢复二极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口唇粘膜区域性完整提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