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80600.4 | 申请日: | 2021-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6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倪妍妍;赵成;孙立成;戚振彪;郝雨;张天军;孔明;王若民;杨娴;冯玉;骆晨;吴凯;肖遥;欧阳超;黄彬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5/00 | 分类号: | G01R35/00;G01R31/01;B65G1/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缪璐欢 |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终端 故障 指示器 检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送机、存储库、堆垛机、融合终端检测线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线;所述融合终端检测线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线位于存储库的任意一侧;
所述融合终端检测线包括运送载体、融合终端对接机构和融合终端输送机构;
所述融合终端装载在运送载体上,所述第一输送机用以将运送载体输送至存储库,所述堆垛机用以将存储库内的运送载体转运至融合终端输送机构上;
所述融合终端对接机构位于融合终端输送机构的至少一侧,所述融合终端对接机构的个数与位于运送载体上融合终端的个数匹配,所述融合终端输送机构用以输送运送载体至指定位置后,所述融合终端对接机构与融合终端对接,用以对融合终端进行检测;
所述故障指示器检测线包括输送载具、自动抓取机器人、第二输送机和检测台体,所述故障指示器包括采集单元和汇集单元;
所述采集单元和汇集单元均装载在输送载具上,所述第一输送机用以将输送载具输送至存储库,所述堆垛机用以将存储库内的输送载具转运至第二输送机上,所述输送载具经第二输送机输送至指定位置,所述自动抓取机器人用以将输送载具上的采集单元抓取至检测台体,用以对故障指示器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终端输送机构包括第三输送机和阻挡装置;所述阻挡装置包括阻挡装置安装板、第九伸缩单元、升降台、阻挡块和支撑块;
所述阻挡装置安装板位于第三输送机上,所述第九伸缩单元的伸缩端穿过阻挡装置安装板、与升降台连接,所述支撑块位于升降台的两侧,所述阻挡块位于支撑块之间,且所述阻挡块与支撑块转动连接;
所述第九伸缩单元伸出,带动升降台上升,用于装载融合终端的运送载体朝向阻挡块输送,致使阻挡块转动至能够阻挡所述运送载体继续输送;所述阻挡块反向转动,致使用于装载融合终端的运送载体能够通过阻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终端输送机构还包括顶升定位装置,所述顶升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底板、第十伸缩单元、定位销安装板和第三定位销;
所述定位底板位于第三输送机上,所述第十伸缩单元的伸缩端穿过定位底板、与定位销安装板底壁连接,所述第三定位销位于定位销安装板顶壁,所述运送载体底壁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十伸缩单元伸出,致使第三定位销插入第三定位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终端对接机构位于第三输送机的至少一侧,所述融合终端对接机构包括对接机构底板、滑台板、第七伸缩单元、第八伸缩单元、第二定位销、强电对插接头和弱电对插探针;
所述第七伸缩单元位于对接机构底板上,所述第七伸缩单元的伸缩端与滑台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强电对插接头和第二定位销位于滑台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定位销位于强电对插接头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七伸缩单元伸缩,带动第二定位销和强电对插接头朝向或远离融合终端移动,致使第二定位销和强电对插接头插入或拔出融合终端;
所述第八伸缩单元位于滑台板上,所述第八伸缩单元的伸缩端与弱电对插探针连接,所述第八伸缩单元伸缩,带动弱电对插探针朝向或远离融合终端移动,致使弱电对插探针插入或拔出融合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载体包括运送托盘、第一定位销和第一限位块;所述运送托盘上设有容纳融合终端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限位块围合在融合终端的至少一个角处,所述第一定位销位于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定位销与融合终端底端的第一定位孔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融合终端和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载体还包括导轮,所述导轮位于运送托盘至少一个角处,所述导轮切向方向与运送载体输送方向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060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