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装置及作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78364.2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0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何源福;龙斌;邓朝辉;徐震;曾桂英;李深远;姚捷;谭青;夏毅敏;林赉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5 | 分类号: | E21D11/15;E21D9/087;E21D11/40 |
代理公司: | 长沙和诚容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51 | 代理人: | 彭庆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tbm 钢筋 快速 支护 作业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装置,包括主梁机架、移动装置、拱架撑紧臂、外环、放置架、牵引件、卷扬机和钢筋网撑紧机构,移动装置可移动的设置在主梁机架上,外环设置在移动装置上,放置架设置在外环下方,成卷的钢筋网可转动的设置于放置架内部,卷扬机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外环的两侧端部,牵引件的一端固定在卷扬机的绳索上,另一端连接于钢筋网上,钢筋网撑紧机构设有多个,沿周向分别设置于外环的内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装置及作业方法,利用双卷扬机的形式实现钢筋网的自动旋转展开,从而达到快速支护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钢筋网的安装效率和支护效果,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塌方快速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装置,同时也提供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方法。
背景技术
TBM(Tunnel Boring Machine)掘进完成后需要对隧道进行及时有效的支护,以防止隧道塌方,目前主要的隧道支护手段是钢拱架支护。但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光靠钢拱架支护并不足以实现支护效果,必须辅以钢筋网。
目前,钢筋网安装主要通过人工配合钢筋网安装器进行作业的,首先在钢筋网安装器上布置加工好的钢筋网片,并用细钢丝绑扎连接固定;钢筋网安装器将钢筋网片顶起移动到岩面安装位置,通过锚杆尾部的垫板和设置钢筋进行固定,再把相邻钢筋网片间进行焊接固定。钢筋网的安装环境十分恶劣,强振动、多粉尘、阴暗潮湿,甚至可能出现有害气体、隧道坍塌等情况,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风险非常大。钢筋网安装作业效率低,容易因支护不及时而导致塌方、涌水等自然灾害。
钢筋网安装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工作业,施工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在遇到紧急塌方情况时,无法起到快速支护的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装置及作业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TBM钢筋网快速支护作业装置,包括主梁机架,可移动固定在主梁机架上的移动装置,以及固定在移动装置上的拱架撑紧臂、外环、放置架、牵引件、卷扬机和钢筋网撑紧机构,所述主梁机架两侧设置有挂载移动装置的平行轨道,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外侧固定有外环,所述外环为下端未合拢的环状框架,所述环状框架的外侧面设置有容纳绳索的环形槽,所述外环的两个下端部分别固定有连接所述绳索两端的卷扬机,所述外环的一端还设置有放置成卷的钢筋网的放置架,所述绳索通过牵引件可拉动成卷的钢筋网的端部。
所述拱架撑紧臂设有四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主梁机架两侧,所述牵引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扬机的绳索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钢筋网上,所述钢筋网撑紧机构设有四个,沿所述外环的周向固定于所述外环上。
进一步,所述主梁机架包括主梁、连接板和滑轨,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主梁的两侧,所述滑轨设有四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滑轨为斜向布置的矩形管。
进一步,所述移动装置设置有两个,包括移动框架,以及固定在移动框架上的侧行走轮和正行走轮,两个移动框架组合形成固定框架,所述侧行走轮每组设有两个,所述正行走轮每组设有两个,侧行走轮和正行走轮与滑轨的不同侧配合。
进一步,所述拱架撑紧臂包括撑紧轮、外臂、撑紧油缸和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上,所述撑紧油缸设置于所述外臂内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撑紧轮设置于所述外臂顶部。
进一步,所述钢筋网撑紧机构包括滚轮、摆杆和摆动油缸,所述摆杆通过摆杆接头铰接固定于所述外环上,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摆杆的顶部,所述摆动油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外环上的外环摆动接头上和所述摆杆上的摆动接头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83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