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电化学氧化耦合电絮凝处理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72305.4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1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宋佩佩;杨朝晖;熊炜平;贾美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63 | 分类号: | C02F1/463;C02F1/461;C02F101/20;C02F101/30;C02F1/66;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薛鹏喜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电化学 氧化 耦合 絮凝 处理 重金属 有机 络合 废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电化学氧化耦合电絮凝处理Cu‑EDTA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的方法。将待处理的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置于电化学氧化‑电絮凝耦合装置中,接通电流,对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Cu‑EDTA进行处理,通过电化学阳极直接氧化、间接氧化过程以及电絮凝的絮凝沉淀过程,将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进行有效破络及Cu和COD的高效去除。本发明构建了电化学氧化‑电絮凝耦合装置,用于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Cu‑EDTA的处理。研究了电流密度,电解质,NaCl浓度,pH和初始浓度对EO‑EC反应体系的影响规律。本发明将电化学氧化法和电絮凝法耦合,实现Cu‑EDTA络合废水的有效破络和Cu和COD的高效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电化学氧化耦合电絮凝处理重金属有机 络合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矿冶炼、电解、电镀等行业每年要排放大量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重金属废水排 放到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通过土壤、水、空气,尤其是食物链对人类健康、动植物及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电镀、化学镀被广泛应用,而这种工艺中大量使用的络合剂,使重金属废水的成分更加复杂。以电镀行业重金属废水为例:电镀废水中含有铜、镍、镉、铅、铬等有毒有害重金属离子、氰化物、EDTA以及 表面活性剂、光亮剂等污染物。重金属离子通常与氰化物、EDTA或有机物形成络合物, 络合态重金属多数具有很高的水溶性,且在广泛的pH范围内能够稳定存在,现有化学中和 沉淀等技术工艺难以将其去除。因此,对络合态重金属的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之一。
由于络合废水中重金属与有机物之间交互影响,可通过配位形成复杂稳定的可溶性重 金属有机络合物,既增加了重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又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复杂性与难降解 性,导致常规技术难以实现其有效破络及重金属的高效去除,因此其处理成为近年来重金 属废水污染控制热点与难点。常用的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氧化法、电絮凝、电气浮、 电渗析、微电解等。其中电化学氧化法是利用外加电场的作用,在电化学反应器内,通过 一系列化学反应、电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去除废水中污染物或回收有用物质。电絮凝法 是利用电的解离作用,在化学凝聚剂的协助下,除去废水中的污染物或把有毒物转化为无 毒物。近年来,出现了将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处理废水的技术。如申请号为202010774747.8 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耦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的方法,申请号为 201610609374.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电化学综合处理工艺,上述 方法均为先进行电絮凝处理再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而非两个过程的同步耦合,且COD 的去除率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一种能够同步电化学氧化和电絮凝的方法,将两个过程进 行有效耦合,对重金属及络合物同时进行处理,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实现络合废水中络 合物高效去除及重金属同步去除与回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利用电化学氧化耦合电絮凝处理重金属有机 络合废水的方法。本发明将电化学氧化法和电絮凝法耦合,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处理,实现 Cu和COD的高效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利用电化学氧化耦合电絮凝处理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的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待处理的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置于电化学氧化-电絮凝耦合装置中,接通电流,对 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进行处理,通过电化学阳极直接氧化、间接氧化过程以及电絮凝的絮 凝沉淀过程,将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进行有效破络及Cu和COD的高效去除,优选的, 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处理前,调节其pH值至3~9;优选的,pH值为5~7。
优选的,所述待处理的重金属有机络合废水为含有Cu-EDTA的废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2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