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锰-血红素配位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768346.6 | 申请日: | 2021-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6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 发明(设计)人: | 周欣;隋美菊;陈世桢;孙献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61K49/10 | 分类号: | A61K49/10;A61K49/18;A61K49/22;A61K41/00;A61K47/22;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董路 |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红素 配位聚合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锰‑血红素配位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纳米颗粒由锰离子和血红素中特有的两个羧基通过配位聚合作用形成,且所述的纳米颗粒呈立方体结构,平均边长约为20nm。其制备方法为:在pH=7的NaOH溶液中,锰源与血红素在120℃下进行水热合成反应,反应时间为3h。该纳米颗粒是由锰离子和血红素自组装形成,由于铁、锰元素的存在,该纳米颗粒可用于肿瘤的1H‑MRI成像,同时,该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光热转化性能,可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和光声成像。而且,该纳米颗粒自身具有纳米酶催化活性,可通过Fenton反应高效催化H2O2生成剧毒性的.OH,引起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并通过铁死亡通路促使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进而可以应用于肿瘤的CDT和Fe死亡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肿瘤诊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锰-血红素配位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近发布的2020年全球新癌症负担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癌症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敌人”。过去,肺癌一直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增人数为226万,多于肺癌新增人数220万,首次超越肺癌,居于癌症发病率的首位。但在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的统计中,肺癌死亡病例数多达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类型,依旧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癌症。众所周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难点在于,早期肺癌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早期筛查率仅有16%,很多患者一旦确诊为肺癌,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或者发生远端转移,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五年生存率急剧下降至20%以下。如果肺癌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进行规范治疗,那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达80%。因此,早发现和早治疗是临床治愈肺癌的关键。现阶段,我们亟需精准的诊疗手段及早发现肺癌并及时实施干预治疗,进而全面提高肺癌诊疗管理水平。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且成熟的医疗影像技术之一,具有非侵入性、无电离辐射损伤、软组织分辨率高以及不受穿透深度限制等优点,可提供全面的三维解剖结构信息。但目前研究发现,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钆增强MRI造影剂不仅有可能引起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还存在脑部钆沉积的风险。因此,发展新型的1H-MRI造影剂以替代钆基造影剂,避免较强毒性重金属离子的使用,对临床MRI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光学成像技术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由于生物组织对光波的散射作用,其空间分辨率通常较低,同时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而光声成像作为一种基于激光超声的生物医学成像新方法,集合了光学成像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高穿透深度的优点,因此光声成像具有跨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个尺度的高分辨成像能力和可以提供生物系统的解剖、功能、代谢、分子、基因等多维度丰富信息的优点。
因此,将MRI和PAI相结合,既能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学信息,同时又能提供高灵敏的功能学信息,最终可实现解剖结构学显像和功能学显像的有机统一。
由于具有开壳层的电子结构,自由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高活性、瞬态性和有害性的物质,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势,如强细胞毒性、高反应活性、分子磁性、优异的光声性能和光热转换能力等。近年来,活性氧介导的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以及治疗作用温和的光热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肿瘤的协同治疗中。
诊疗一体化是将成像诊断功能与治疗功能集成到同一平台的新兴研究领域,作为一个集成化平台,诊疗一体化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1、单次给药即可同时实现诊断和治疗,减少多次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药物的过量使用或造影剂残留给人体带来的风险;2、给药后,在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可实时监控治疗过程,动态调整治疗策略,实现精准治疗,从而极大地提高疗效,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83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