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62878.9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1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杰;王祥;孙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4;B22D17/00;C21D9/00;C22F1/043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叶濛濛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横梁 总成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及其制作方法,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横梁、左吸能盒、右吸能盒、左安装板、右安装板,所述左吸能盒、右吸能盒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碰横梁的两端,所述左安装板、右安装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右吸能盒上,所述前碰横梁、左吸能盒、右吸能盒、左安装板、右安装板为一体式压铸结构。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一体式压铸结构的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尺寸和铸件表面精度高,减少了尺寸偏差和焊接缺陷,自重较轻,轻量化效果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前碰横梁总成是汽车高低速碰撞时的主要吸能部件,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有效吸收和传递碰撞产生的能量,降低乘员舱的变形量,从而起到保护乘员安全的作用。这就要求前碰撞横梁总成既要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又要保证稳定变形以最大限度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
目前常用的前碰横梁结构主要采用钢制结构或铝合金结构。其中钢制前碰横梁总成经过冲压或辊压成形后再通过焊接形成前碰横梁总成,存在零件质量重,焊接过程中零件易变形,尺寸难控制,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效率低下等缺点。铝合金前碰横梁总成是横梁和吸能盒通过挤压工艺,成形出“口”、“日”、“目”、“田”等字形薄壁空腔结构,然后通过气体保护焊将横梁、吸能盒、安装板等部件焊接在一起,相比钢制前碰撞横梁重量更轻吸能效果更好,在低速碰撞时更利于行人保护,但是铝合金焊缝质量控制困难,在高速碰撞时容易发生焊缝撕裂,易导致能量力传递失效,无法将能量传递到车身结构吸能零件上。
专利CN102555961A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前碰横梁安装结构,包括前碰横梁,前碰横梁包括焊接在一起的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纵向部分包括由左右两部分通过焊接形成封闭的第一箱体结构。该结构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因零件匹配造成尺寸偏差,以及产生焊接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尺寸偏差和焊接缺陷的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横梁(1)、左吸能盒(2)、右吸能盒(3)、左安装板(4)、右安装板(5),所述左吸能盒(2)、右吸能盒(3)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碰横梁(1)的两端,所述左安装板(4)、右安装板(5)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2)、右吸能盒(3)上,所述前碰横梁(1)、左吸能盒(2)、右吸能盒(3)、左安装板(4)、右安装板(5)为一体式压铸结构。一体式压铸结构的汽车前碰横梁总成尺寸和铸件表面精度高,减少了尺寸偏差和焊接缺陷,零件互换性好,简化了装配工艺,材料利用率高,可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批量生产成本低,自重较轻,轻量化效果明显。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横梁(1)为弓形结构,其弓形的凸起方向朝向车身前方。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横梁(1)的内部为棱形镂空蜂窝状结构。
前碰横梁的结构作为一级吸能结构可有效增大碰撞吸能面积和距离,能随着变形力的大小来适应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变形趋势,更有利于行人保护要求,抗弯能力强,具备良好的高低速碰撞吸能效果,解决了前碰横梁总成在吸能性能与强度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横梁(1)、左吸能盒(2)、右吸能盒(3)、左安装板(4)、右安装板(5)采用铝合金。铝合金前碰横梁总成相比钢制前碰撞横梁重量更轻,吸能效果更好,在低速碰撞时更利于行人保护。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该汽车前碰横梁总成还包括前拖钩(6),所述前拖钩(6)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碰横梁(1)上。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碰横梁(1)与所述前拖钩(6)为一体式压铸结构。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该汽车前碰横梁总成还包括左定位销(7)、右定位销(8),所述左定位销(7)、右定位销(8)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安装板(4)、右安装板(5)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28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线用可远程控制的智能制造设备
- 下一篇:驱动电路及其驱动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