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矸石无燃料自热式超高料层脱炭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60903.X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6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郭正启;潘建;朱德庆;李启厚;杨聪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7/24 | 分类号: | C04B7/24;C04B7/38;C04B20/04;C04B20/02;C04B18/12 |
代理公司: | 湖南科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53 | 代理人: | 何方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矸石 燃料 超高 料层脱炭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矸石无燃料自热式超高料层脱炭工艺,利用超高料层(1000~2000mm)烧结过程的自动蓄热作用,烧结料层温度随着料层高度的提高,热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燃烧带温度,促进煤矸石的脱炭反应,加快煤矸石中硅、铝等矿物的矿化反应,并将大量的热量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矿物中,提高产品活性。利用超高料层的自动蓄热原理,结合煤矸石中含有的固定碳,可在不外加燃料的情况,实现煤矸石的烧结,这既节约了能源,降低能耗,有利于环保和降低成本,同时,由于固体燃料比低,料层的氧位较高,有利于脱炭反应,且能获得高质量的活性混合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废综合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煤矸石无燃料自热式超高料层脱炭工艺。
背景技术
煤矸石是在成煤过程中与煤伴生的一种比煤含碳量低、硬度高的黑灰色岩石,其热值一般低于6.3MJ/kg,含有Al2O3、SiO2和Fe2O3等无机灰分,总含量达到煤矸石总量的60%~95%,因难以利用而成为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一般地,每生产1t原煤会产生0.15~0.2t煤矸石。预计在2020年时煤矸石年排放量将超过7亿吨。由于煤矸石综合利用比较困难,虽然我国的煤矸石利用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仅有60%左右,历年产生的煤矸石堆存量已高达50~60亿吨,规模较大的矸石山已超过1900座,占用土地约1.5万公顷,而且堆积量每年还以1.5~2.0亿吨的速度增加。煤矸石的大量堆放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大量土地的占用,造成耕地、林地等面积的减少;因自燃产生SO2、NOx等有毒有害气体,有毒有害元素也会随着雨水淋溶和渗滤而污染地下水体和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煤炭企业每年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解决煤矸石土地的征用、矸石山的污染以及应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等问题。煤矸石已经成为我国积存量和年产量最大的工业固废物。这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其自然条件下直接污染地下水、空气和土壤,是亟需治理的重大污染源。
利用煤矸石作为建筑材料(比如水泥混合材),是煤矸石实现大宗消纳和应用的有效手段。若将煤矸石制备水泥混合材等建筑材料,必须借助适宜的方法,增加其活性,减少煤矸石残炭等有机质。目前已有的文献报道,煤矸石可以通过机械活化、化学活化等活化方法可激发其活性。机械活化和化学活化虽然可以显著提高煤矸石的活性,但是无法有效降低其残炭、有机质、硫含量和烧损等,对水泥的胶结性能,抗冻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专利CN1236748A公开了一种煅烧煤矸石制取活性水泥混合材的方法,该方法中煤矸石在简易窑内,氧化气氛下,煅烧温度控制在850~1150℃的条件下,可制备成活性水泥混合材,该工艺虽然简单,但是回转窑存在结圈、能耗高和环境污染不易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专利CN102351446A公开了一种煤矸石活性混合材制备方法,将天然煤矸石破碎至10mm以下,放入微波炉中,辐照8~12min时间后,用球磨机粉磨15~30min,即可获得活性混合材。该方法虽然简单可行,成本低且制备的活性混合材质量高,但是活化效果较差,微波炉大型化和工业化难度极大,成本巨大,因此并不能大规模的处理巨量的煤矸石。
中国专利CN110078401B公开了一种煤矸石带式烧结制备活性混合材的工艺。该方法中采用烧结机处理煤矸石,然后经过细磨,即可获得活性混合材。但是该方法烧结过程由于料层厚度较低(料层高度700~1000mm),不能有效蓄热,需要添加4%~7%的炭质固体燃料,不但提高的生产成本,且炭质燃料燃烧过程增加了SO2、NOX和CO2的排放,势必提高废气的处理成本。
综上所述,已公开的有关煤矸石制备活性混合材的技术中,均可通过火法煅烧制备活性混合材。现阶段,未发现通过超高料层烧结法,及开发与其相适应的技术手段,对煤矸石进行脱炭和改善其活性的工艺。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南大学;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09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