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58939.4 | 申请日: | 2021-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9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显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显正 |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H02K9/193;H02K9/20;H02K9/06;H02K5/20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张加宽 | 
| 地址: | 2374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新能源 汽车电机 | ||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外壳、定子、转子、线圈、转轴、端盖、一号冷却管、二号冷却管、扇叶和循环泵;本发明中通过在外壳和端盖的外部分别设置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在循环泵的工作下,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在通过风扇的工作,进而将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环境中,由于循环管内部冷却液的流动,使将整个电机各个位置散发的热量在被吸收进冷却液后,能传递到靠近风扇的位置,使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均能通过风扇的工作传递到电机外部的环境中,使得风扇的作用区域扩散至整个电机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
背景技术
汽车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的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动机也称(俗称马达),在电路中用字母“M”(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电动汽车电动机可分为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直流两用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包括步进、测速、伺服、自整角等)、开关磁阻电动机及信号电动机等多种;电动汽车电机(将直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将交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两大类。在电动汽车上已应用的和有应用前景的有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异步)电动机、永磁无刷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等;汽车行驶的特点是频繁地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在低速或爬坡时需要高转矩,在高速行驶时需要低转矩。电动机的转速范围应能满足汽车从零到最大行驶速度的要求,即要求电动机具有高的比功率和功率密度。
电机将电能转换成动能,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电机线圈的电阻等,常常会将部分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同时由于电机的外壳一般相对是密封的,若仅仅依靠电机部件自身进行散热而不采用强制的散热时,随着电机的长时间使用,则会使得电机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的器件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故障和损坏,现有的技术中一般只在电机的一端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的作用区域较小,进而会出现距离风扇较近的位置散热良好,距离风扇较远的区域的散热则较差,进而导致在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电机进行较短时间工作时,能够满足电机散热的需求,但是在电机进行长时间且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风扇进行散热依旧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器件的热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损坏和故障。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传统电机通过仅通过风扇散热不能覆盖到电机的所有部位,进而造成电机的散热效果差而导致的电机的损坏和故障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外壳、定子部分、转子部分、转轴、端盖、一号冷却管、二号冷却管、扇叶和循环泵;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定子部分;所述定子部分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所述转子部分;所述转子部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外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外部均匀间隔设置有所述一号冷却管;所述一号冷却管与所述外壳表面接触;所述一号冷却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循环泵;所述循环泵通过支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一端口与所述一号冷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端盖的一侧面设置有所述二号冷却管;所述二号冷却管与所述端盖接触;所述二号冷却管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另一端口连通;所述二号冷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号冷却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端盖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扇叶;所述扇叶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一号冷却管与所述二号冷却管内部充有冷却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显正,未经王显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89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