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追管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6334.1 | 申请日: | 202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82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周书亮;李汝江;孙志刚;邓志伟;于振宁;江渊;谷传龙;崔明亮;娄刚;赵宝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华油钢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C9/00 | 分类号: | B24C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张文华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追管系统,包括光幕测长传感器、PLC主站控制系统、输送辊道、辊道电机变频器;所述光幕测长传感器对射安装在所述输送辊道两侧,所述PLC主站控制系统与所述光幕测长传感器、辊道电机变频器通讯连接,所述PLC主站控制系统接收所述光幕测长传感器、辊道电机变频器的数据,并能根据接收的数据来控制所述辊道电机变频器的工作频率;并提供了该追管系统的追管方法;本发明通过采用光幕测长传感器在追管区域实时检测钢管管头、管尾的位置,结合PLC算法控制辊道分段运行速度,达到追管过程中加减速及速度随动控制的效果,实现抛丸前追管自动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埋弧焊管外防腐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追管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埋弧焊管防腐生产过程中,钢管外表面经过外抛丸处理成符合工艺要求的形貌,满足工艺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钢管外抛丸处理前,需要使输送辊道上的钢管首尾连接,避免抛丸的钢砂进入钢管内壁,满足正常生产要求。钢管输送到辊道上为不连续作业方式,管头管尾之间存有间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追管动作,使管头管尾相连。目前追管采用人工手动操作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能实现抛丸前追管自动控制的自动追管系统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采用光幕测长传感器在追管区域实时检测钢管管头、管尾的位置,结合PLC算法控制辊道分段运行速度,达到追管过程中加减速及速度随动控制的效果,实现抛丸前追管自动控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追管系统,包括光幕测长传感器、PLC主站控制系统、输送辊道、辊道电机变频器;所述光幕测长传感器对射安装在所述输送辊道两侧,所述PLC主站控制系统与所述光幕测长传感器、辊道电机变频器通讯连接,所述PLC主站控制系统接收所述光幕测长传感器、辊道电机变频器的数据,并能根据接收的数据来控制所述辊道电机变频器的工作频率。
进一步的,还包括触摸显示屏,所述触摸显示屏与所述PLC主站控制系统通讯连接。
一种自动追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设光幕测长传感器量程为L1,第二钢管、第一钢管依次先后通过光幕测长传感器所在位置,且第一钢管的管头被光幕测长传感器量程遮挡住的测量长度为L2,第二钢管的管尾被光幕测长传感器量程遮挡住的测量长度为L3,第一钢管的管头与第二钢管的管尾之间距离为L4;
当L3<L1时,即行进的第二钢管的管尾开始脱离光幕区域时,PLC主站控制系统向辊道电机变频器发出指令,控制辊道电机变频器高速运行,辊道电机加速,第一钢管在输送辊道上高速前进,进入追管程序;
在追管程序过程中,当L4<L0时,辊道电机变频器的频率与L4执行PID随动控制,其中,L0为预先设定值;
当L1=L2+L3时,追管程序完成,PLC主站控制系统向辊道电机变频器发出指令,控制辊道电机变频器工作频率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采用光幕测长传感器检测钢管管头、管尾位置的方式,形成了自动追管精确定位技术,实现追管操作由手动操作向自动控制的转变,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实现横移车操作、追管操作的岗位合并,减少操作岗位1个,避免了人工操作造成的钢管坡口撞击、磕碰以及堵头掉出、砂丸进入钢管内壁引起的质量风险,有效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现场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了设备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华油钢管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华油钢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6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