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控火焰稳定器、发动机以及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8733.3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21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段炼;陈斌斌;夏智勋;李洋;马立坤;冯运超;何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R3/28 | 分类号: | F23R3/28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周达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 火焰 稳定 发动机 以及 飞行器 | ||
1.可控火焰稳定器,该可控火焰稳定器安装于发动机燃烧室内,其特征在于:可控火焰稳定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控燃气发生器以及喷管,所述电控燃气发生器包括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
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和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的一端分别为用于容纳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和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富燃料存储腔和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存储腔;
所述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内设置有用于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点火的第一电点火机构,所述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内设置有用于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点火的第二电点火机构,第一电点火机构和第二电点火机构分别独立控制;
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和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的出口均与喷管联通,根据发动机的飞行工况与机动需求,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和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通过第一电点火机构、第二电点火机构分别或者同时点火燃烧,其中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点火燃烧产生高温富燃燃气,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产生的高温富氧燃气,高温富燃燃气或/和高温富氧燃气从喷管喷出至壳体外与燃烧室内的主流充分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壳体为耐高温陶瓷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整体呈一个圆锥体形状,其中壳体的头部尖端靠近燃烧室内主流的进气端,壳体的尾端远离燃烧室内主流的进气端,所述燃烧室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壳体与燃烧室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和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以壳体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喷管与壳体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为收敛型喷管,所述喷管的入口端的口径至喷管出口端的口径是逐渐减小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尾端设有与喷口相通的扩张形的凹腔,靠近喷管一端的凹腔口径至壳体底端面处的凹腔口径是逐渐增大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点火机构包括第一正电极、第一负电极、导线和电源,所述第一正电极为棒状电极,所述第一负电极为圆筒状电极,第一负电极套装在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内且其外侧壁紧贴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的内壁面,第一正电极位于第一负电极的内部且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中间填充有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方式为端面燃烧,所述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第一正电极、第一负电极、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通过导线与电源构成第一闭合回路,第一闭合回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用于控制第一闭合回路的通断;
所述第二电点火机构包括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导线和电源,所述第二正电极为棒状电极,所述第二负电极为圆筒状电极,第二负电极套装在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内且其外侧壁紧贴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燃烧室的内壁面,第二正电极位于第二负电极的内部且第二正电极和第二负电极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正电极和第二负电极中间填充有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方式为端面燃烧,所述第二正电极和第二负电极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通过导线与电源构成第二闭合回路,第二闭合回路上设置有第二开关,用于控制第二闭合回路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富燃料电控固体推进剂由下列重量百分比含量的原料制成:氧化剂30%~40%,粘合剂20%~25%,金属燃料30%~40%,添加剂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控火焰稳定器,其特征在于:富氧电控固体推进剂由下列重量百分比含量的原料制成:氧化剂70%~80%;粘合剂12%~20%;添加剂:3%~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87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