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48261.1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5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松;陆友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兴化市三诚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B21J1/06;B21K29/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卓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77 | 代理人: | 王慧敏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锻压 高温 余热 回收 机构 | ||
1.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流转箱(100)、流转传送机构(200)、循环喷淋机构(300)、换热组件(400)和换液驱动机构(500),所述保温流转箱(100)的两侧开设有锻件流转窗口(110)且流转传送机构(200)的两端通过锻件流转窗口(110)贯穿保温流转箱(100),所述换液驱动机构(500)的外侧设有固定安装于保温流转箱(100)一侧的传动箱,所述换液驱动机构(500)与换热组件(400)的端部传动连接;
所述换热组件(400)包括静压管(410)和运动套管(420),所述运动套管(420)活动套接于静压管(410)的外侧,所述静压管(410)的外侧活动套接有若干换热导盘(430),所述运动套管(420)的外侧固定套接有若干导热翅环(422),且相邻换热导盘(430)之间的间距与相邻导热翅环(422)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静压管(410)和运动套管(420)呈空心管状结构,且运动套管(420)的一端设有换液管(450),所述静压管(410)的外侧开设有螺旋导槽(411),所述运动套管(420)的一端设有与静压管(410)相适配的套孔,且套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销(421),所述导销(421)的端部与螺旋导槽(411)的内侧滑动抵接,所述换液管(450)包括出液导管(451)和进液导管(452),所述出液导管(451)和进液导管(45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位于运动套管(420)内部不同长度的导管,所述出液导管(451)和进液导管(452)的内部设有相反方向的单向阀,所述静压管(410)的一端固定套接有活塞压板(412),所述活塞压板(412)的外周与运动套管(420)的内壁滑动贴合;
所述换液驱动机构(500)包括往复驱动杆(510)和传动齿条(520),所述往复驱动杆(5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杆(511),所述连杆(511)的顶端与传动齿条(520)的一段固定连接,所述往复驱动杆(510)为电动推杆、气驱动杆或液压缸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流转箱(100)的内部加注有冷却油液,且冷却油液液面高于换热组件(400)的顶面高度,所述保温流转箱(100)内腔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回流斜面(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喷淋机构(300)包括集散管(310)、喷淋管(320)、回流导板(330)和循环泵(340),所述回流导板(330)位于保温流转箱(100)内腔的底面且一端与循环泵(340)的进液端相连通,所述集散管(310)的两端分别与循环泵(340)的出液端和喷淋管(320)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喷淋管(320)的数量为若干且平行排列于流转传送机构(200)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转传送机构(200)由支撑架和主动转辊构成,且主动转辊的数量为若干并依次排列于支撑架的内侧,所述流转传送机构(200)呈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导盘(430)的内侧设有活动套接于静压管(410)外侧的直线轴承(431),所述换热导盘(430)为金属材质构件,所述换热导盘(430)的两侧嵌入安装有磁块,且相邻两个换热导盘(430)表面磁块磁极呈相对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导管(451)和进液导管(4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盛放加热液的液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槽(411)呈螺旋状凹槽结构,所述导销(421)的端部与螺旋导槽(411)的内侧做表面硬化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压件高温锻压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管(410)的一端贯穿至保温流转箱(100)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驱动齿(440),所述驱动齿(440)与传动齿条(520)的表面相啮合,所述换热组件(400)的数量为若干且呈交错分布,若干所述换热组件(400)端部的驱动齿(440)分别位于传动齿条(520)的上下两侧并相互啮合,所述传动齿条(520)的一侧与传动箱的内壁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兴化市三诚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未经兴化市三诚精密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826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