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尺寸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26457.0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6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杜左五;江想莲;黄洁;叶勤;王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4 | 分类号: | B62D25/14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王江能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尺寸 仪表板 固定 支架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大尺寸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涉及车身设计技术领域,包括:下基座,其呈正方体框架,且其底部固定于车身地板;上支架,其包含安装板、转折板和悬臂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下基座的侧面;所述悬臂板在自然状态下保持水平,所述转折板过渡设置于安装板和悬臂之间;所述悬臂板的侧面均设置向下的第一翻边;两个所述第一翻边在相同位置开设侧向安装孔,且悬臂板上开设两个底部安装孔,两个侧向安装孔和两个底部安装孔用于安装副仪表板。本申请的后固定支架,既能满足头碰时的溃缩性能要求,又能满足模态性能要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身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尺寸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身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防止后排乘客头部撞击至副仪表板而造成伤害。具体地,国标GB 11552乘用车内部凸出物的设计要求指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后排乘客在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头部能够撞击到副仪表板时,则要求副仪表板有溃缩吸能的功能,防止后排乘客的头部在撞击过程中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在实际试验过程中,使用一个直径165mm、重量6.8kg的球体模拟人体头部,以24.1km/h的速度撞击副仪表板头碰区域,要求球体的减速度大于72g的时间不能超过3ms。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承担主要吸能功能的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刚性不能设计的太强;但是如果后固定支架刚性不足,会导致副仪表板的整体模态过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共振异响。这两个性能要求是矛盾的,设计时需要平衡好这两个性能指标。尤其对于现在越来越流行的SUV,驾驶员的坐姿比一般的轿车坐姿要高出不少,这就导致副仪表板的尺寸大,其高度、重量也比普通轿车要高,在模态要求一定的情况下,副仪表板后固定支架的刚性需要比普通轿车的刚性要强很多,这样更加容易导致后排头碰吸能指标无法达标。
相关技术中,常见的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分为两种,一种采用动态豁免方案,另一种采用刚性支架方案。其中,动态豁免方案如图1所示,第一后固定支架1a呈凸形壳体状,第一后固定支架1a的刚性设计的足够强,不考虑头碰吸能要求,通过动态豁免试验,证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后排乘客的头部不会碰到副仪表板。刚性支架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后固定支架10a通过四个安装孔2a安装固定于车身地板,通过两个Z向安装点和两个Y向安装点与副仪表板进行连接。
但是,动态豁免方案的成本高,动态豁免试验需要做滑车试验来模拟真实的碰撞,证明后排假人在系了安全带的情况,车辆在不同角度的碰撞中,后排假人的头碰不会接触到副仪表板。由于需要考虑不同的碰撞角度,以及后排座椅上坐的不同尺寸(5%分位、50%分位和95%分位)的高度假人,所以需要做很多轮的滑车碰撞试验,试验成本极高。而刚性支架方案,第二后固定支架10a的两个Z向安装点和两个Y向安装点所在的结构相互独立,对模态和头碰性能交互影响,导致结构设计优化很难同时满足模态和头碰两项性能,头碰性能强时,模态往往过低,头碰性能弱时,模态往往过高;想要找到刚好同时满足模态和头碰性能的平衡点非常困难,尤其对于大尺寸的副仪表板,可能该平衡点根本不存在。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设计一种在头碰时溃缩性能好,但是在保证模态时刚性也好的后固定支架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尺寸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既能满足头碰时的溃缩性能要求,又能满足模态性能要求。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尺寸副仪表板的后固定支架,包括:下基座,其呈正方体框架,且其底部固定于车身地板;上支架,其包含安装板、转折板和悬臂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下基座的侧面;所述悬臂板位于下基座上方,且在自然状态下保持水平,所述转折板过渡连接于安装板和悬臂之间,且转折板和悬臂板的内壁之间呈钝角;所述悬臂板的两侧均向下延伸出第一翻边;两个所述第一翻边在相同位置开设侧向安装孔,且悬臂板上开设两个底部安装孔,两个侧向安装孔和两个底部安装孔用于安装副仪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64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农村产业的物流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区分性词向量表示的事件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