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碳量子点的双靶向缺血心肌线粒体的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2695.4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7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徐菁蔓;田炜;尚宏周;刘和亮;郝小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52 | 分类号: | A61K47/52;A61K47/64;A61K9/107;A61K45/00;A61K31/7076;A61P9/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51 | 代理人: | 李薇 |
地址: | 063210 河北省唐山***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量子 靶向 缺血 心肌 线粒体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碳量子点的双靶向缺血心肌线粒体的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体系包括与缺血心肌特异结合的特异肽段和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所述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为碳量子点、线粒体特异性结合体和药物分子的结合物。本发明通过免疫反应,特异肽段识别的主动靶向技术将双靶向药物聚集到缺血心肌;利用缺血心肌细胞的PH变化特点,使胶体体系的分解,其中包裹碳量子点药物的释放,实现对缺血心肌的二次选择;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在线粒体荧光探针的作用下向线粒体聚集最终实现双靶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化学和基础医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碳量子点的双靶向缺血心肌线粒体的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严重影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和愈后。线粒体损伤是加重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减轻线粒体损伤是目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热点之一。实验研究普遍认为腺苷及其类似物可能是最具潜力的抗心肌再灌注损伤药物,但是临床应用效果欠佳。我们的实验研究也发现腺苷A2受体活化能够减轻再灌注诱发的心肌线粒体损伤,但是随着再灌时间的延长,这种保护作用显著减弱。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腺苷受体在机体组织细胞的普遍存在,产生了较强的非特异性损伤作用。因此,探寻靶向缺血心肌线粒体的腺苷A2受体激动剂及其类似物,将有助于今后对心肌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和为研发疗效特异显著,副作用小的抗再灌注损伤药物提供依据。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逐渐成为生物工程和材料化学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在人类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巨大潜能。利用纳米技术实现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领域,基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在基因和受体(如叶酸受体、Her2受体、转铁蛋白受体等)表达上有巨大差异,人们通过纳米分子和相应的配体(如抗体、小分子药物)结合实现了肿瘤的靶向治疗。然而,针对心肌的靶向纳米药物的研发仍在起步阶段。
CN201810204359.9《一种构建序级靶向缺血心肌细胞线粒体载药纳米胶束的方法》首先构建TPP-PEG-PE嵌段共聚物,并通过其与PEG-PE以及药物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载药胶体束。该载体利用缺血心肌对PEG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将药物聚集在缺血心肌,并利用TPP的靶向线粒体作用,将药物带到缺血心肌线粒体。
该发明利用缺血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将药物聚集在缺血心肌的被动靶向而非与缺血心肌的特异识别的主动靶向,其特异性降低;另外,药物直径在10-100nm,而线粒体直径约0.5-1μm,药物直径较大,药物与线粒体之间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载药体系针对缺血心肌细胞线粒体靶向效果差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碳量子点的双靶向缺血心肌线粒体的体系。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体系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碳量子点的双靶向缺血心肌线粒体的体系,包括与缺血心肌特异结合的特异肽段和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所述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为碳量子点、线粒体特异性结合体和药物分子的结合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特异肽段与P[PEGMA-b-(DEMA-co-APMA)]结合形成胶体束,所述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包裹于所述胶体束内;
或者,所述特异肽段直接连接至所述碳量子点靶向线粒体药物中的碳量子点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粒体特异性结合体为线粒体探针TMRE或者线粒体外膜标志蛋白TOM20的特异抗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药物分子为生物肽类药物、培朵普利或非选择性腺苷A2受体激动剂CV180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特异肽段为GGGGYDRVTIHPF短肽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26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