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硬壳锂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的冷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7575.3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8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荣;杨双成;吴瓯凯;王菁;邓翔天;康健强;熊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50/514 | 分类号: | H01M50/514;H01M50/517;H01M50/528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陈凯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壳 锂电池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硬壳锂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的冷连接方法,通过电池极柱与连接片插接的冷连接结构,实现电池模组的快插式生产,效率更高;通过挤压的方式紧固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确保极柱和连接片可靠连接,可靠导电;避免了传统激光焊接等热连接方式带来的焊接成本高、焊接工艺复杂、焊接缺陷难以检测、焊渣污染难以消除等问题;通过增加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的接触面积,改善电池模组在使用时的散热效果;可通过采用不同的正负极插接结构,实现正负极防呆,提高生产安全性;本设计易于返工,降低成本,返工时只要沿着电池极柱处割断、或剪掉连接片的水平部分,再拿一个新的连接片就能再次压紧搭接;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大单体大电流情况下的锂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硬壳锂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的冷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因为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是目前商业应用中最常见的可持续能量存储的电池。单个锂电池箱内部包含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个单体电池,如果直接将单体电池串并联在一起,既不方便装配制造,又无益于后期的维护。因此,一般情况下,一个电池箱中都包含几个模组,数量不同的模组可组成不同规格的电池箱,方便批量生产,模块化制造。模组一般指把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经过模组结构件绝缘隔离并固定,再配上电池单元保护控制板而形成的电池组合体。成组的关键技术是将几个电池在机械上固定牢固、电气连接上安全可靠、材料上防火阻燃和轻量化,使其安全可靠并保证有较高的能量比重量密度。
电池成组系统中紧固技术运用较多,因为既要防止长时间振动环境下的防松要求,又要考虑连接部分尽量小的连接阻抗,以降低能量损耗。设计上一般采用螺栓螺母连接、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等方式。螺栓螺母连接对设计和装配操作要求高,如果没有达到要求,会导致螺母松动,连接阻抗增大,存在可靠性和安全风险,而且,这种连接方式不适合通过大电流。目前在实际生产中,方形电池模组多采用激光焊接,连接片与电池极柱焊接一般采用激光穿透焊。模组焊接在模组生产中一般会定义为关键工序,一是焊接不良品若流出去可能导致安全隐患,二是焊接不良品可能会导致模组报废。激光焊接要获得稳定可靠的焊接效果,不但要考虑工艺参数,还需要焊接工装来保证焊接面的良好接触,也要考虑焊接材质的选型,还需对焊接面要进行清洁去氧化层,如果有一点控制不好,焊接效果就不可控。为了产品质量,需开启拉力检测功能,但此功能启动后会降低生产率。除此之外,激光焊接还存在过焊难以检测,焊渣危险性高,焊接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硬壳锂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的冷连接方法,实现高效生产,且能防止焊接带来的成本高、工艺复杂、焊接缺陷难以检测、焊渣污染难以消除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硬壳锂电池极柱与连接片的冷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来料,包括至少两个方形锂电池金属壳体和金属连接片,其中,金属壳体上端面并排固定有至少两极柱;所述极柱位于金属壳体上端面以上部分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前、后两连接面;所述金属连接片包括连接片本体和至少两包覆部,包覆部包括由连接片本体依次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相互平行且二者之间形成一嵌入槽,第二弯折部322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弯折部321和第三弯折部323;
S2,将方形锂电池金属壳体前后并排设置,各金属壳体上的极柱排列成直线,再将金属连接片上的嵌入槽嵌入相邻的两个金属壳体上的极柱上,极柱前、后两连接面相对嵌入槽两内侧壁之间;
S3,提供挤压夹具,所述夹具包括一滑动座和两滑动板,两滑动板相对设置并分别与滑动座滑动连接,两滑动板上分别交错相对设置有矩阵排列的凸起,且每一滑动板上正对另一滑动板的凸起部位设置有矩阵排列的凹槽,将两滑动板分别正对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外侧面设置;
S4,通过对两滑动板施加挤压力使之相对滑动,凸起压紧第一弯折部、极柱和第三弯折部,并使第一弯折部或第三弯折部分别发生形变后与极柱相互铆接;
S5,松开两滑动板,完成连接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75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