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5746.9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7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姜瞻梅;侯俊财;王凯丽;肖苏杭;禹瑞;刘飞;王凯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J3/10 | 分类号: | A23J3/10;A23J3/16;A23J3/08;A23J3/26;A23J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张海青 |
地址: | 150030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硬化 高蛋白 营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功能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以酪蛋白酸钠、大豆分离蛋白或乳清分离蛋白为原料,经挤压处理或者酶解处理后冷冻干燥得到改性蛋白;然后以挤压改性蛋白和/或酶解改性蛋白为原料制备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以常用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利用挤压和控制水解技术对3种蛋白原料进行改性处理,将经改性处理后的原料蛋白制成高蛋白营养棒,优化最佳的抗硬化蛋白棒产品中改性蛋白原料配比,获得最佳的蛋白棒抗硬化配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蛋白营养棒是一类蛋白质含量在20%~50%,水分含量在10%~30%,水分活度在0.6~0.8的中间水分食品。早在2007年,高蛋白营养棒在美国市场的占有份额就增长到了近30亿美元,由于人们对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兴趣不断增长,且高蛋白营养棒的制作成本相对较小,这使得高蛋白营养棒的销售额不断增长。目前,对于国内市场,高蛋白营养棒依旧作为新型产品,目前只是用于航天军用以及健身休闲食品等领域。在食品的所有品质特性中,消费者对产品接受度主要受食品质地的重要影响,因为对于食品质地的感知影响食品整体感官特性。这在高蛋白营养棒行业中尤其如此,在该食品行业中,高蛋白营养棒在储存期间质地硬化明显,这使得消费者难以接受,极大地限制了该食品市场的发展。因此,提供一种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性蛋白的制备方法、产品以及其在制备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中的应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抗硬化高蛋白营养棒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产品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优质蛋白和良好的货架期口感,有利于延长产品货架期,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一种改性蛋白的制备方法,以酪蛋白酸钠、大豆分离蛋白或乳清分离蛋白为原料,经挤压处理或者酶解处理后冷冻干燥得到改性蛋白。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处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原料含水量至20-60%后转入含有8个独立加热区的挤压机中进行挤压处理后冷冻干燥得到改性蛋白;
其中,挤压过程中进料速率70-90r/min,8个独立加热区具体为7个内置加热区,1个外部口模加热区,加热温度分别为:第一区20-30℃,第二区30-40℃,第三区40-50℃,第四区至第六区50-150℃,第七区40-50℃,外部口模加热区20-30℃。
这四区至第六区是原料蛋白挤压变性温度,第一区到第三区为进料温度,第七区为出料温度,而对于恒温加热来说,物料始终处于恒定温度加热,过度加热会对物料的结构、功能性质甚至活性成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分区加热要更优于单一区间恒温加热。
经过试验验证,在同一挤压温度下(150℃),恒温挤压加热所改性的乳清蛋白原料在制备成高蛋白营养棒体系,在37℃储藏45天后硬度为3378.77±562.96g,而由分区挤压乳清分离蛋白原料制备的高蛋白营养棒硬度为2598.94±301.48g。分析是因为恒温过度挤压使得乳清分离蛋白微观结构塌陷,内部疏水基团暴露,导致由其制备的高蛋白营养棒在储藏期发生严重的相分离,体系硬化明显。因此分区挤压是更为有效的挤压方式。
进一步地,原料为酪蛋白酸钠时,第四区至第六区温度为100℃;
原料为大豆分离蛋白时,第四区至第六区温度为50℃;
原料为乳清分离蛋白时,第四区至第六区温度为150℃;
经过上述模式挤压后,原料蛋白的游离氨基和巯基含量下降,由巯基-二硫键互换反应和美拉德反应减少,硬度得到改善。
进一步地,所述酶处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57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