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养殖装置、养殖方法、防污测试系统及防污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2680.8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3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胡碧茹;刘梁程;宋俊祎;梁超;叶宗煌;曾玲;李保山;淦克胜;吴吉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G01N33/18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钱朝辉;杨斌 |
地址: | 41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殖 装置 方法 防污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藤壶幼虫的养殖装置,包括主缸体、用于给藤壶幼虫投加藻液的加藻模块和用于带动所述主缸体内的水体流动的水驱动模块,所述主缸体内的水体中悬浮设有用于容置藤壶幼虫的悬浮隔离盒,所述悬浮隔离盒上设有筛孔,所述加藻模块的出藻口与所述悬浮隔离盒连通。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藤壶幼虫的养殖方法、易于测试藤壶腺介幼虫附着行为的藤壶腺介幼虫的防污测试系统、藤壶腺介幼虫的养殖‑防污测试系统以及防污测试方法。本发明的藤壶幼虫的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具有存活率高、变态率高等优点。本发明的养殖装置、防污测试系统以及养殖‑防污测试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直接组装、不易损坏、易于维护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防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藤壶幼虫养殖的养殖装置、养殖方法、防污测试系统、养殖-防污测试系统及防污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日渐频繁和大型海洋工程的兴建,海洋污损生物的影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海洋防污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类尝试使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来探索如何减少海洋污损生物的影响。物理方法存在工艺复杂、造价高昂等缺点,并未大规模实际应用。化学方法中使用的防污剂都带有生物毒性,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生物方法作用极其有限。而对防污材料及技术效能快速有效评价是研发的关键。在海洋防污技术测试评价中,通常经过室内评价测试进行材料的筛选,然后再实海挂板进行最终的防污效能评估。目前,室内评价测试中,藤壶因其是最主要的强势污损生物,其腺介幼虫往往被作为测试的模式生物。
但藤壶腺介幼虫的室内评价测试也存在以下问题:1、难以得到用于测试的藤壶腺介幼虫。现有技术一般在黑暗条件下,采用静态水密闭小型容器培养藤壶无节幼虫,给藤壶无节幼虫投放高密度藻液(如参见200910040284.6、201210200636.1、201711330730.8等)。上述方法具有存活率低、变态率低和难以收集等一系列技术难点。2、难以构建利于藤壶腺介幼虫附着和正常生存的环境。因此构建一个利于藤壶腺介幼虫培育、生存和附着,不会造成藤壶腺介幼虫损耗,并且便于观察藤壶腺介幼虫附着行为的养殖-防污测试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易于培育藤壶幼虫的藤壶幼虫的养殖装置以及养殖藤壶幼虫的养殖方法、易于测试藤壶腺介幼虫附着行为的藤壶腺介幼虫的防污测试系统、藤壶腺介幼虫的养殖-防污测试系统以及防污测试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藤壶幼虫的养殖装置,包括主缸体、用于给藤壶幼虫投加藻液(高密度藻液)的加藻模块和用于带动所述主缸体内的水体流动的水驱动模块,所述主缸体内的水体中悬浮设有用于容置藤壶幼虫的悬浮隔离盒,所述悬浮隔离盒上设有筛孔,所述加藻模块的出藻口与所述悬浮隔离盒连通。上述加藻模块包括高密度藻液瓶、智能滴定泵和输藻管,输藻管的入口与高密度藻液瓶相连,出口设于悬浮隔离盒中,能为藤壶幼虫提供高密度藻液。上述智能滴定泵可以通过手机app设定启动时间和抽取体积。
上述养殖装置中,优选的,所述悬浮隔离盒包括浮力层(如一圈泡沫)和设于所述浮力层下方的盒体(可采用圆形透明亚克力管),所述筛孔设于所述盒体底部,所述筛孔的孔尺寸小于藤壶幼虫的尺寸。上述悬浮隔离盒的侧面可为透明亚克力材质,只有底部用尼龙筛网(如尼龙筛网)可以与系统水体实现微循环。上述悬浮隔离盒通过浮力层悬浮设于水体中,可保证藤壶幼虫一直处于水体中,有需要改变系统水位或其他原因造成系统水位变化时,因悬浮作用可以保证内部水位恒定避免了藤壶幼虫的损耗,可避免水体增加或减小对藤壶幼虫的影响。上述筛孔的孔尺寸可为300目(孔径48μm),刚出生的藤壶无节幼虫体长约200μm,体宽约120μm,无法通过筛孔。藤壶幼虫的主要饵食亚心形扁藻体长约10μm,但因其具有很长的鞭毛和悬浮隔离盒内没有强水流而不会迅速从筛网逃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26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物品丢失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投币小区电动车充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