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与智能充放电站的资源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1254.2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9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玉萍;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H02J3/2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邓潮彬;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v2g 模式 电动汽车 智能 电站 资源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与智能充放电站的资源优化方法,包括:接收电动汽车用户根据调度需求指令触发上报的第一反馈信息,并获取电动汽车用户对应的电动汽车的第二反馈信息;若满足车辆离网时用户期望的电池荷电状态,根据第一反馈信息和第二反馈信息构建电动汽车状态矩阵,根据区域内所有充放电站的运行参数信息构建电动汽车充放电站运行矩阵,电动汽车状态矩阵结合电动汽车充放电站运行矩阵,分别对可调度容量、用户期望服务站点、可调度能力和用户信用度进行计算分析,采用基于Canopy+K‑Means和混合整数规划的分类分层级调度方法形成车桩优化分配方案,解决了车桩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促进车桩双层资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V2G调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与智能充放电站的资源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V2G(Vehicle to Grid)技术将电动汽车看作储荷资源,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大规模的电动汽车以分布式储能单元的角色参与电网运行,在满足电动汽车用户基本行驶需求的前提下,当电网需要调节电网负荷时,电动汽车可以与电网之间实现能量转换(充、放电),为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缓冲,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减小电网负荷波动,提高电网的综合运行效率。
现有的V2G调度技术大多默认用户随时随地接受调度,但用户参与V2G调度的随机性导致了电网对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可用性和实际可用程度难以把握,而且在V2G调度规划中,充放电桩是电动汽车与电网间连接的重要载体,受环境资源影响,充放电设施设备布局存在区域性差异,分布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因此,电动汽车用户参与V2G调度需综合考虑用户服务意愿以及充放电桩的分配问题,避免车辆和充放电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与智能充放电站的资源优化方法,旨在优化车桩资源的分配,提升车辆快速响应电网指令的可调度能力,提高V2G车辆充放电调度计划的可执行性,并达到预测调峰调频的效果,解决调度过程中车桩资源不匹配,响应程度低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与智能充放电站的资源优化方法,包括:
接收电动汽车用户根据调度需求指令触发上报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包括期望SOC、预计参与调度服务时间和计划离网时间,并获取所述电动汽车用户对应的电动汽车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二反馈信息包括车辆出发地位置信息、当前SOC和车辆状态参数;
若电动汽车在计划停留时间内满足车辆离网时用户期望的电池荷电状态,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和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构建电动汽车状态矩阵,根据区域内所有充放电站的运行参数信息构建电动汽车充放电站运行矩阵,所述电动汽车状态矩阵结合所述电动汽车充放电站运行矩阵,分别对可调度容量、用户期望服务站点、可调度能力和用户信用度进行计算分析,采用基于Canopy+K-Means和混合整数规划的分类分层级调度方法形成电动汽车与充放电站之间的车桩优化分配方案,将所述车桩优化分配方案包含的分配服务站点信息反馈给所述电动汽车用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建立车桩资源优化分配模型,解决了用户决策随机性导致电动汽车储能资源以及车桩资源不匹配的问题,解决了V2G调度过程中“有车无桩、有桩无车”的问题,促进车桩双层资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基于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与智能充放电站的资源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用户期望服务站点的层次分析模型;
图3为基于Canopy+K-Means的第一级聚类计划;
图4为Canopy第一级聚类结果;
图5为K-Means第一级聚类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12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