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86647.4 | 申请日: | 2021-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7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穆祺伟;马汀山;黄嘉驷;张奔;王宏武;于龙文;王汀;翟鹏程;王耀文;雒青;谢天;杨荣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D15/10 | 分类号: | F01D15/10;F01K13/00;F01K17/02;F01K27/00;F22B33/18;F24D1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张海平 |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低压 出力 联合 供热 系统 | ||
1.一种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轮机中压缸(3)、给水泵汽轮机(5)、凝汽器(6)、吸收式热泵(10)、蓄热换热器(15)、蓄热罐(16)、蓄热工质泵(17)、热网一级加热器(18)、热网二级加热器(19)及低温补水阀(21);
吸收式热泵(10)内设置有蒸发器(11)、发生器(12)、冷凝器(13)及吸收器(14);
汽轮机中压缸(3)的抽汽口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经给水泵汽轮机(5)与凝汽器(6)的放热侧相连通,第二路经热网二级加热器(19)的放热侧与凝汽器(6)的放热侧相连通,第三路经蓄热换热器(15)的放热侧与凝汽器(6)的放热侧相连通;
蓄热罐(16)的热工质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蒸发器(11)及热网一级加热器(18)的放热侧与蓄热罐(16)的冷工质入口相连通,蓄热罐(16)的冷工质出口蓄热换热器(15)的吸热侧与蓄热罐(16)的热工质入口相连通,另一路经热网二级加热器(19)的吸热侧相连通;
热网回水管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低温补水阀(21)与蓄热罐(16)的冷工质入口相连通,另一路经吸收器(14)、冷凝器(13)、热网一级加热器(18)的吸热侧及热网二级加热器(19)的吸热侧与热网供水管道相连通;
凝汽器(6)的吸热侧出口经发生器(12)与凝汽器(6)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炉(1)、汽轮机高压缸(2)及汽轮机低压缸(4);锅炉(1)的主蒸汽出口与汽轮机高压缸(2)的入口相连通,汽轮机高压缸(2)的出口经锅炉(1)的再热侧与汽轮机中压缸(3)的入口相连通,汽轮机中压缸(3)的出口与汽轮机低压缸(4)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汽轮机中压缸(3)的出口与汽轮机低压缸(4)之间通过并联连通的连通管液动蝶阀(7)与低压缸零出力冷却蒸汽旁路电动阀(8)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蓄热罐(16)的冷工质出口经蓄热工质泵(17)及蓄热换热器(15)的吸热侧与蓄热罐(16)的热工质入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凝汽器(6)的吸热侧出口经循环水泵(9)及发生器(12)与凝汽器(6)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蓄热罐(16)的热工质出口经高温补水阀(20)与热网二级加热器(19)的吸热侧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吸收式热泵(10)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压缸零出力的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蓄热罐(16)为斜温层式热水储热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664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