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及其递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6573.4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3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赵应征;鲁崔涛;阮战伟;张宏宇;肖健;聂辰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N1/36;A61N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和立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56 | 代理人: | 郑茹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分子 药物 递送 机构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包括:
一刺激装置;
一超声装置;
一输送装置;
以及一微针装置,所述刺激装置与所述微针装置电连接,所述输送装置连接于所述微针装置,在所述超声装置和所述刺激装置的作用下,所述输送装置内的所述大分子药物经过面部上唇和鼻翼周围皮肤进入脑神经,从而提高入脑递送效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装置为一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其中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发射50~600Hz的脉冲电流;所述的超声装置的超声频率为50~400KHz,超声强度为0.5~1.0W/m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和所述超声装置交替发挥作用,每项装置作用时间为5~30s,通过交替的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和所述超声装置的作用,促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组织渗透和神经传输作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是由多孔海绵、微导管、输送泵和储液器组成;所述多孔海绵设置在所述微针装置与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之间;所述微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的多孔海绵连接,所述微导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液器连接;所述输送泵设置在所述微导管上;所述储液器中容纳有所述大分子药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装置是由矩阵排列的具有中空结构的微针组成,所述微针的长度为80~220μm,所述微针的内孔径为2~10μ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的长度为150μm,所述微针的内孔径为6μ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还包括至少一固定装置,所述的刺激装置、所述超声装置以及所述微针装置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实现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分子药物递送机构还包括一调控装置,所述调控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固定装置的固定角度、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产生的电流强度、所述超声装置发出的超声波的频率和强度以及所述输送装置输送溶液的流速。
9.一种大分子药物递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控制一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发射脉冲电流,使得与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电连接的微针装置带预设的交流电;所述交流电用于促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透皮渗透和神经传输作用;
B、控制一超声装置产生超声波;以及
C、控制一与微针装置连接的输送装置在所述低频脉冲交流电装置和所述超声装置的作用下,促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组织渗透和神经传输作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分子药物递送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D:通过一调控装置控制所述微针装置与面部接触的角度、低频脉冲交流电刺激强度、超声频率和强度以及输送泵的流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657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