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5695.1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2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宝;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6 | 分类号: | E04B5/16;E04B5/17;E04B5/23;E04B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预应力 预制 结构 平整 施工 方法 | ||
一种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柱子、主框梁、次框梁、次梁绘制次梁、次框梁高差平面图,b、根据次梁、次框梁平面高差平面布置图绘制钢垫板布置图,c、制成若干块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和30mm厚锯齿形钢垫板,d、按照结构平面布置图,先吊装主框梁,e、按照梁柱节点平面图,在柱帽梁垫混凝土上部垫设30mm厚锯齿形钢垫板,f、在主次梁连接槽内垫设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g、浇筑上部叠合部分梁板混凝土,形成稳固的结构层。本发明具有锯齿形钢垫板与混凝土的连接能力比矩形钢垫板与混凝土的连接能力更强,节约1.5cm的混凝土量、减少混凝土浪费和节约资金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板施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工程项目的一、二层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三层采用轻型门式钢架,一、二层为现浇柱、预应力预制梁、现浇板结构。预应力预制梁的特点,预应力放张前整条预制梁保持水平,预应力放张后受预应力影响,预应力梁在预应力钢筋回缩的过程中产生反拱,会对结构面平整度造成很大的影响。若要使结构面达到一个平面,唯一的收到就是增加混凝土的浇筑方量,来补平预制梁反拱处的凸凹面,这样做会造成浇筑混凝土方量的大幅度增加,造成资源的无度浪费。
因此已知的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制作方式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全可靠的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柱子、主框梁、次框梁、次梁绘制次梁、次框梁高差平面图;
b、根据次梁、次框梁平面高差平面布置图绘制钢垫板布置图,确定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与30mm厚锯齿形钢垫板的放置位置;
c、准备若干块15mm厚、200mm×250mm的钢板,并沿短边200mm方向,按67mm×30mm尺寸进行切割,制成若干块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和30mm厚锯齿形钢垫板;
d、按照结构平面布置图,先吊装主框架梁;
e、按照结构平面布置图吊装次框梁,在吊装次框梁过程中,按照梁柱节点平面图,在柱帽梁垫混凝土上部垫设30mm厚锯齿形钢垫板,将次框梁放置在30mm厚钢垫板上,然后按照梁柱节点详图浇筑节点部分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充分振捣混凝土,使混凝土浆液充分渗流至节点的每一个部位,尤其是充满钢垫板的齿形缝处,当混凝土及浆液固化后,混凝土浆液与锯齿形钢垫板相互咬合成为一个整体,防止钢垫板松动;
f、按照结构平面布置图吊装次梁,在吊装次梁过程中,首先按主次梁连接节点平面图,在主次梁连接槽内垫设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然后再吊装次梁至主梁连接槽内,将其放置在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上;
g、主梁、次框梁、次梁、板安装结束后,最后在浇筑上部叠合部分梁板混凝土,并充分振捣,使混凝土浆液充分渗流至主次梁连接槽内,并与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咬合形成一体,待混凝土固化后,形成稳固的结构层。
本发明的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30mm厚锯齿形钢垫板是用两块15mm厚锯齿形钢垫板叠合焊接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提高预应力预制梁的结构板面平整度的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锯齿形钢垫板与混凝土的连接能力比矩形钢垫板与混凝土的连接能力更强。
2、与不设钢垫板施工方法相比,结构板面可以节约1.5cm的混凝土量,可以大幅度减少混凝土资源的浪费与节约资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次梁、次框梁高差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56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