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精粽子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675663.3 | 申请日: | 2021-06-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7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朱智彪;吴琳红;吴琼琼;陈立致;徐有明;楼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浙江三溪御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7/126 | 分类号: | A23L7/126;A23L13/40;A23L15/00;A23L33/10;A23L3/015;A23L3/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金丽英 |
| 地址: | 32200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精 粽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黄精粽子的制备方法,所述黄精粽子包括糯米、黑猪肉、蛋黄、即食黄精丁等主要原材料,以黄精丁和黑猪肉两者结合为馅料做成的黄精肉粽,即加强了粽子的口感,同时增加了养生的作用,使端午文化和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完美结合。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创新技术,将即食黄精丁与黑猪肉等食材科学配比制成黄精肉粽,采用抽真空包装灭菌后能保持黄精肉粽的营养,同时可以长时间储存不易变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黄精粽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精,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抱朴子》记载:“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黄精;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的句子;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 《神仙芝草经》记载: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可见在古时候黄精就被认为是具有神奇功效的食物。黄精以“以其得坤土之精粹”而得名,始载于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主补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是传统经典的药食两用植物。曾被李时珍誉为“宝药”,现在药理也证明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粽子是五千年华夏文化传承下来传统的端午节美食,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粽子配料口感均比较普通,只是满足人们对口味的需求,不利于养生,也不易储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即食黄精丁与黑猪肉等食材科学配比制成养生黄精粽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黄精粽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食材原材料,包括糯米40至50份,黑猪肉30至40份,蛋黄1个,即食黄精丁2至5份,白糖1至3份,生抽1至3份,白酒1至2份,食用盐0.5至1份,鲜味复合调料0.2至0.5份;
步骤二,粽叶制备:选取新鲜高山箬叶,浸于清水中,双面清洗干净,沸水浸泡一分钟后取出备用;
步骤三,糯米预处理:取所述糯米40至50份,放入润米池内进行淘米并在15分钟内沥水处理,然后按配比加入鲜味复合调料0.2至0.5份搅拌均匀;
步骤四,黑猪肉预处理: 取所述黑猪肉30至40份加入所述白糖1至3份、所述生抽1至3份、所述食用盐0.5至1份搅拌均匀腌制后冷藏过夜;
步骤五,手工裹粽:将粽叶折叠成钭状,放上一层预处理过的糯米20至25份,把预处理过的黑猪肉30至40份、所述蛋黄1个、所述黄精丁2至5份依次置于所述糯米上方,再铺上一层预处理过的糯米20至25份,盖上粽叶并捏紧,多出来的棕叶折往一边按住用扎绳捆绑好,扎成枕形状;
步骤六,蒸煮: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入锅中蒸煮;
步骤七,包装:将蒸煮好的粽子取出并沥干,然后装入耐高压食用级的真空袋,抽真空封口包装;
步骤八,灭菌:将包装好的粽子置高压蒸汽灭菌锅内,调整温度121摄氏度灭菌15分钟,然后关闭灭菌锅,打开减压阀;蒸汽排光后打开灭菌锅,取出粽子沥干降温后储存。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的粽叶制备方法为1)预处理:选取新鲜高山箬叶,30片一叠使用竹夹悬挂晒干后保存;2)后处理:使用前将干品高山箬叶浸于清水中24小时后双面清洗干净。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六的蒸煮方法为:武火烧开后,改中小火煮30至45分钟,然后关火焖20至30分钟,再开中小火煮30至45分钟并关火焖10至20分钟;蒸煮过程中应上下翻动粽子,确保受热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浙江三溪御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浙江三溪御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56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