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Zr-B-O-N薄膜、Cu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7577.8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3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孟瑜;宋忠孝;李雁淮;宋宝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18;C23C14/06;C23C14/58;H01L23/538;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马贵香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zr 薄膜 cu 互连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Zr‑B‑O‑N薄膜、Cu互连体及其制备方法,以ZrB2复合靶为靶材,在N2和Ar混合气氛下进行反应磁控溅射,在基底上沉积得到Zr‑B‑O‑N薄膜在所述的Zr‑B‑O‑N薄膜上沉积Cu层得到Cu互连结构。本发明得到的Zr‑B‑O‑N薄膜为非晶结构,具有扩散阻挡性能,能解决Cu互连结构中Cu扩散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Zr-B-O-N薄膜、Cu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器件特征尺寸的逐渐减小,Cu互连技术已进入微纳米时代。低温下Cu容易与Si或介质层发生界面扩散反应,生成高电阻铜硅化合物,增加互连体系电阻,进一步导致器件失效。通常在Cu与介质层之间加入一层扩散阻挡层,可以有效解决Cu扩散问题,同时改善Cu膜与介质层之间的结合性能。理想的阻挡层材料应具备厚度薄、耐高温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结构致密且与基体结合良好等特点。目前阻挡层材料的研究仍以过渡族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主,具有非晶或纳米晶结构的合金阻挡层成为主流研究方向。
ZrB2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熔点(3040℃)、高热导率(130w/mK)、低电阻率(4.6μΩ·cm),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耐磨性能,可用作高温陶瓷材料和扩散阻挡层材料。例如,在SiC基底上沉积ZrB2薄膜,可以用来解决类似传统Ni/SiC肖特基二极管中肖特基触点与n型碳化硅的相互扩散和热稳定性差的问题。然而,沉积态ZrB2薄膜通常呈现纳米晶结构,其晶界为Cu的扩散提供快速扩散通道,不能解决Cu扩散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Zr-B-O-N薄膜、Cu互连体及其制备方法,得到的Zr-B-O-N薄膜为非晶结构,具有扩散阻挡性能,能解决Cu互连结构中Cu扩散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Zr-B-O-N薄膜的制备方法,以ZrB2复合靶为靶材,在N2和Ar混合气氛下进行反应磁控溅射,在基底上沉积得到Zr-B-O-N薄膜。
优选的:所述N2和Ar的气体流量比为1:(3~5)。
优选的:反应磁控溅射采用射频溅射或直流溅射。
优选的:基底为硅基底。
优选的:N2和Ar纯度均为99.99%。
采用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Zr-B-O-N薄膜。
优选的:所述的Zr-B-O-N薄膜,其厚度为2~10nm。
一种Cu互连结构,在所述的Zr-B-O-N薄膜上沉积Cu层得到。
优选的:以Cu靶为靶材,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在Zr-B-O-N薄膜上沉积Cu,然后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得到Cu互连结构。
进一步的:真空退火处理的温度为500-6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ZrB2薄膜中掺入N、O非金属元素(氧来自溅射室的残余气体),通过非金属元素掺杂得到的Zr-B-O-N薄膜为非晶结构,作为Cu与介质层之间的扩散阻挡层,延长了Cu原子的扩散路径,从而有效改善其阻挡性能。本发明Zr-B-O-N薄膜厚度均匀,结构致密,与基底结合良好,并且提供了阻挡层的高热稳定性和扩散阻挡性能。
本发明Zr-B-O-N薄膜中具有致密的非晶结构,厚度薄,与基底结合良好,热稳定性和扩散阻挡性能优异。可以作为扩散阻挡层,设置在Cu与介质层之间,可以有效解决Cu扩散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75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