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视的智能创面监测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7049.2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0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肖敏;李钢;李振明;张中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13/02 | 分类号: | A61F13/02;A61M1/00;A61B5/00;A61M35/0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6 | 代理人: | 吴绍群 |
地址: | 2652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 智能 创面 监测 修复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视的智能创面监测修复系统,包括:用于封闭覆盖患者创面的创面修复装置,和安装于所述创面修复装置中的监测装置;所述创面修复装置包括半球状的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侧的敷料主体;所述监测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微型摄像头,内窥镜探头,控制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智能终端模块和后台服务器模块。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创面监测修复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创面处的图像信息,并通过控制器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将获得的信息发送至例如智能手机等的智能终端,此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时监测伤员的创面情况,并且还能同时监测批量伤员的创面情况,指导及时准确处置,减低致残率,在战时有重大意义。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创面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视的智能创面监测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创面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根据创面组织的理化形态进行判断。然而,在进行野外作战或战时时期,会出现大批量的伤病员并且伤情复杂,爆炸造成的伤害巨大,肌肉被撕裂,骨头被严重粉碎。深部损伤区往往大于浅部入口创面,并可伴有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热损伤。
目前的战时创伤救治的方法多采用绷带绑扎、纱布包扎,但存在以下缺点:不能随时监测创面情况;不能同时监测批量伤员的创面情况;不能封闭创面,血液浸湿纱布大量流失;不能动态给予冲洗、止血、抗感染药物;不能动态调控压力、温度、湿度,不能保障创面微循环的稳态。
然而,任何受伤的士兵,都可能在撤离过程中出现筋膜室综合征、坏死性筋膜炎等等迅速蔓延的致命的疾病,为降低伤员死亡率,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并且,所有的战争创伤都应尽早封闭创面,以降低休克的风险。同时,所有的战争创伤都应争取在6小时内进行清创和冲洗,以降低感染的风险,此外还应该早期恢复微循环灌注,以防止继发感染,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随时批量监测伤员创面情况,并提供及时修复措施的创面修复监测修复系统及装置,在战时状况下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视的智能创面监测修复系统,包括:用于封闭覆盖患者创面的创面修复装置,和安装于所述创面修复装置中的监测装置;
所述创面修复装置包括半球状的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侧的敷料主体;
所述监测装置包括:
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微型摄像头,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侧,分别用于采集所述壳体内的温湿度信息、压力信息和第一图像信息;
内窥镜探头,安装于所述敷料主体的底部,用于采集创面处的第二图像信息;
控制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智能终端模块和后台服务器模块,所述控制器模块用于接收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型摄像头和内窥镜探头所采集的信息,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至智能终端模块,所述智能终端模块包括智能手机或智能平板电脑,用于展示至少一个控制器模传输的信息,并把信息上传至后台服务器模块存储。
进一步地,所述敷料主体的中部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杆,所述壳体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敷料主体连接,并且在装配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敷料主体包括两层医用泡沫敷料层,和夹持在两层医用泡沫敷料层之间的半透膜水囊,所述支撑杆的杆体沿其自身延伸方向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分别与所述半透膜水囊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杆体沿其自身延伸方向还设有贯通的给药通道,所述给药通道与给药管连接,所述给药管通向位于半透膜水囊下层的医用泡沫敷料层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杆体沿其自身延伸方向还设有贯通的负压引流通道,所述负压引流通道与导流管连接,所述导流管通向位于半透膜水囊下层的医用泡沫敷料层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70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