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弹射伺服作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6105.0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7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聂勇;劳振华;郭启萌;陈正;唐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02 | 分类号: | F15B1/02;F15B11/04;F15B11/08;F15B1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射 伺服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弹射系统领域,公开了一种气液弹射伺服作动系统,包括比例换向阀、液压马达、增压泵、囊隔式蓄能器、电液伺服阀、单出杆液压缸、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表、第二压力表、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和多个截止阀;所述比例换向阀控制液压马达的转速,用于控制增压泵输出的油液压力;所述囊隔式蓄能器与增压泵的油路交汇,且与电液伺服阀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电液伺服阀连接并控制单出杆液压缸。本发明通过通过比例换向阀控制液压马达,从而带动增压泵对油液进行增压,避免了使用电机与增压泵组合带来的较多电气连接;对油液增压后再弹射,提高了系统的功重比,减少了系统流量,降低了元器件选型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弹射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液弹射伺服作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弹射伺服装置的应用日益增多。传统的弹射装置主要有机械式弹射装置和气动式弹射装置。机械式弹射装置结构复杂且不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气动式弹射装置对能源和密封的要求较高,而且能源转化效率低。因此,气液式弹射装置作为一种新的弹射装置被开发应用。而传统的气液式弹射装置对于油液的流量需求较大,导致元器件的选型一直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针对传统气液弹射伺服作动系统,改进其结构,通过液压马达带动增压泵对外部系统提供的低压油进行增压后再进行弹射,使得弹射伺服作动系统具备更大的功重比,进而有效减小系统流量,降低元器件的体积与成本,在设计阶段可以降低元器件选型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气液弹射伺服作动系统包括比例换向阀、液压马达、增压泵、囊隔式蓄能器、电液伺服阀、单出杆液压缸、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表、第二压力表、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和多个截止阀;所述比例换向阀控制液压马达的转速,用于控制增压泵输出的油液压力;所述囊隔式蓄能器与增压泵的油路交汇,且与电液伺服阀的油液入口连接;所述电液伺服阀连接并控制单出杆液压缸。
进一步说,在囊隔式蓄能器与第三截止阀之间的油路上,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表,在电液伺服阀、增压泵和囊隔式蓄能器交汇的油路上,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表,用于检测系统内部压力。
进一步说,在增压泵的输出油路上装有溢流阀,当增压泵出口管道上压力过大时,将所述溢流阀打开,用于卸除系统部分压力。
进一步说,系统的控制策略是:
步骤1):弹射前,打开第三截止阀,气源为囊隔式蓄能器的气囊内充入一定压力气体,当气囊的充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关闭第三截止阀,打开第二截止阀;
步骤2):比例换向阀一端电磁铁通电,液压马达旋转,带动增压泵将进入系统的油液进行增压后,高压油液通过第二截止阀后注入囊隔式蓄能器中,当囊隔式蓄能器的油压达到设定值时,蓄能完成,比例换向阀断电,增压泵停止供油;
步骤3):开始弹射,囊隔式蓄能器内的压缩气体推动高压油进入电液伺服阀,电液伺服阀控制单出杆液压缸的进油、回油流量,用于控制弹射过程中单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伸缩速度,所述活塞杆将弹射体推出发射管;
步骤4):当活塞杆触发第一行程开关时,电液伺服阀的阀口面积按照设定规律减小,完成减速过程;当活塞杆触发第二行程开关时,弹射过程完成,电液伺服阀控制活塞杆缩回。
与传统的气液弹射伺服作动系统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比例换向阀控制液压马达,从而来带动增压泵对油液进行增压,避免了使用电机与增压泵组合带来的较多电气连接;通过比例换向阀来控制液压马达的转速,从而对增压流量进行控制。
2、本发明通过对油液进行增压之后再进行弹射,提高了系统的功重比,减少了系统流量,有效地降低了元器件的体积与成本,降低元器件选型难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6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