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辐射加固的LDMOS晶体管和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3157.2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0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坤;王英民;孙有民;王小荷;曹磊;陈宝忠;刘存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9/06;H01L29/423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射 加固 ldmos 晶体管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辐射加固的LDMOS晶体管和制备方法,衬底表面并列形成有P阱和漂移区;P阱上依次层叠有SiOsubgt;2/subgt;氮氧硅层和HTO氮氧硅层;HTO氮氧硅层上形成有多晶栅;漂移区上形成有多个场氧;场氧之间形成有场环;场环上形成有SiOsubgt;2/subgt;薄氮氧硅层;P阱、多晶栅、场氧和SiOsubgt;2/subgt;氮氧硅层上形成有介质层。方法包括在衬底表面形成P阱和漂移区;在P阱上依次生长SiOsubgt;2/subgt;栅氧层氮化形成SiOsubgt;2/subgt;氮氧硅层、淀积HTO栅氧层氮化形成HTO氮氧硅层,SiOsubgt;2/subgt;氮氧硅层和HTO氮氧硅层形成复合栅介质结构,淀积多晶硅形成栅极;在漂移区上的场氧之间形成总剂量加固的场环,场环上依次生长SiOsubgt;2/subgt;薄氧化层,并氮化成SiOsubgt;2/subgt;薄氮氧硅层形成漂移区加固结构;在P阱、多晶栅、场氧和SiOsubgt;2/subgt;氮氧硅层上淀积形成有介质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宇航微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抗辐射加固的LDMOS晶体管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大型工程的发展,宇航微电子系统对抗辐射高性能线性电源、模拟开关、高压驱动器等集成电路的需求迫切,并对该类电路的抗辐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类电路多采用BCD(Bipolar、CMOS、DMOS)数模混合工艺进行制造。目前对于CMOS、双极器件的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相对成熟,已有系列化的抗辐射CMOS、抗辐射双极集成电路应用于卫星、空间飞行器,而针对BCD技术中高压LDMOS器件的抗辐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LDMOS加固技术,因此,限制了BCD工艺技术向抗辐射加固集成电路领域的转化应用。
对于高压LDMOS器件,主要受到电离总剂量辐射、单粒子辐射两类效应的影响:
(1)总剂量辐射会在器件的栅氧化层和场区氧化层中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因迁移率较高很快漂移出氧化层或被复合,空穴则在Si/SiO2界面附近被陷阱俘获,在SiO2层中形成正电荷,同时总剂量辐射还会在Si/SiO2界面引入界面态,加剧对电荷的俘获,最终会引发器件阈值电压Vth的漂移,对于N型沟道LDMOS,引起场寄生管开启电压降低、漏电流增大、击穿电压降低等特性参数退化,严重时会导致电路失效。
(2)单粒子辐射会在LDMOS器件内部产生电子—空穴对,对于N型沟道LDMOS,在漂移区电场作用下,电子沿入射粒子径迹向漏极移动,空穴向栅极移动,由于电荷收集效应在Si/SiO2界面产生局部的瞬态场强。当电场瞬时增量足够大时,将引起栅介质局部烧毁。另一方面,当重粒子入射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在漂移和扩散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通过寄生双极晶体管的横向基区流向集电极而形成瞬态电流,造成寄生双极晶体管导通,随着正反馈电流持续增加导致器件烧毁。
现有技术在提高抗单粒子辐射能力方面,相关研究提出在N型沟道LDMOS器件漂移区场氧下方引入一层P型掺杂的埋层,通过横向电场调制使漂移区电子-空穴对产生率大幅度降低,进而提高单粒子烧毁(SEB)的阈值。在抗总剂量辐射加固方面,主要通过制作薄栅氧化层以减小陷阱电荷及界面态密度,达到降低辐照前后阈值电压变化量的目的,然而栅氧化层的减薄不利于保障器件的抗单粒子栅穿能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辐射加固的LDMOS晶体管和制备方法,以克服传统LDMOS器件抗辐射能力差、现有抗辐射加固技术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辐射加固的LDMOS晶体管,包括衬底;
所述衬底表面并列形成有阱和漂移区;所述阱上依次层叠有SiO2氮氧硅层和HTO氮氧硅层;所述HTO氮氧硅层上形成有多晶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31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