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施工用钢轨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2931.8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0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晓明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22;G01B5/00;G01B5/30;B61K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施工 钢轨 检测 方法 | ||
1.铁路施工用钢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准备:将检测车(1)放于钢轨上,检测块(203)卡接钢轨,接触块(403)搭接于钢轨顶面,第一转动杆(216)和第二转动杆(218)处于同一直线上,方便后续检测;
S2:初步检测:滚珠(210)沿着钢轨顶面滑动,在遇到钢轨竖直方向形变位置时,液位管(213)内的液位塞(214)位置变化,根据变化程度,得知钢轨的形变程度和位置;
S3:清洁除尘:预处理辅助组件(4)清理钢轨待检测位置,消除石子和灰尘等附着物的干扰,提高检测精度,减少杂物,使得探伤组件(3)检测时水更加清澈;
S4:无损探伤:利用超声波探伤技术对变形检测组件(2)检测的位置以及焊缝位置进行检测,缩小检测范围,且检测方式为改进的水浸湿超声波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施工用钢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车(1)一端安装有变形检测组件(2),所述变形检测组件(2)包括收纳板(201)、第一竖直电推杆(202)、检测块(203)、对比槽(204)、卡接槽(205)、卡接板(206)、连接螺杆(207)、检测管(208)、推杆(209)、滚珠(210)、活塞(211)、液位弹簧(212)、液位管(213)、液位塞(214)、第一摄像头(215)、第一转动杆(216)、连接组件(217)、第二转动杆(218)、显示屏(219)和蓄电池(220);
所述收纳板(201)两端均贯穿安装有第一竖直电推杆(202),所述第一竖直电推杆(202)底端转动连接有检测块(203),所述检测块(203)侧面开设有对比槽(204),所述检测块(203)底端开设有卡接槽(205),所述卡接槽(205)一端安装有卡接板(206),所述卡接板(206)中部螺纹贯穿安装有连接螺杆(207),所述连接螺杆(207)一端转动嵌入于检测块(203)底端,所述对比槽(204)内部两端均贯穿安装有检测管(208),所述检测管(208)内部底端滑动贯穿安装有推杆(209),所述推杆(209)底端活动镶嵌有滚珠(210),所述推杆(209)顶端处于检测管(208)内部位置处连接有活塞(211),所述活塞(211)顶端处于检测管(208)内部位置处安装有液位弹簧(212),所述检测管(208)顶端安装有液位管(213),所述液位管(213)内部顶端位置处活动镶嵌有液位塞(214),所述对比槽(204)中部安装有第一摄像头(215),所述检测块(203)一端安装有第一转动杆(216),所述所述第一转动杆(216)一端通过连接组件(217)连接有第二转动杆(218),所述第二转动杆(218)一端焊接检测块(203),所述检测车(1)顶端一侧安装有显示屏(219),所述检测车(1)处于显示屏(219)下方位置处放置有蓄电池(2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施工用钢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17)包括第一接板(2171)、第二接板(2172)、指示针(2173)、定位螺钉(2174)、拨片(2175)、刻度槽(2176)、按压开关(2177)和第二摄像头(2178);
所述第一接板(2171)焊接于第一转动杆(216)一端中部,所述第一接板(2171)一端通过转轴安装有第二接板(2172),所述第二接板(2172)一端中部焊接有指示针(2173),所述指示针(2173)顶面中部安装有定位螺钉(2174),所述指示针(2173)尖端焊接有拨片(2175),所述第一接板(2171)顶面对应指示针(2173)端部位置处开设有刻度槽(2176),所述第一接板(2171)顶面对应拨片(2175)两侧位置处均镶嵌有按压开关(2177),所述第一转动杆(216)靠近第一接板(2171)一端处镶嵌有第二摄像头(217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施工用钢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块(203)对应卡接板(206)顶端位置处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卡接板(206)顶端契合滑动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晓明,未经杨晓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293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扩散元件及用于三维感测的光发射组件
- 下一篇:一种汽车刹车片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