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9023.5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9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周和平;赵金龙;席通;杨春光;杨柯;王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2;B24B1/00;C22C38/42;C22C38/02;C22C38/04;C23F1/02;C23C8/10;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李杰 |
地址: | 3212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物理 不粘锅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作方法。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包括锅身;所述锅身是采用以下组分的含铜不锈钢制作而成;所述含铜不锈钢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化学成分为:Cr:17.0‑21.0;Ni:7.0‑11.0;Cu:1.0‑4.5;C≤0.03;Si≤0.75;Mn≤2.0;P≤0.045;S≤0.03;余量为Fe;基于上述含铜不锈钢,所述锅身表面张力中的色散力分量(γs D)降低。该物理不粘锅添加Cu元素,提高锅身与非极性液体的接触角,降低不粘锅表面张力中的色散力分量(γs D);从而极大地避免食用材料与锅体的完全充分接触,起到有效且长久的不粘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不粘锅,主要是指锅具内表涂覆有化学涂层的锅具品类,化学涂层不粘锅需要在锅的内表面喷涂化学不粘涂层,这种化学不粘涂层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失效,而且涂层在金属铲的使用下会很快破坏。
在此基础上,申请人于先前提交一份公开号为“CN11149364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案,该案涉及一种物理不粘锅,包括锅身,所述锅身内表面的材料为铁或不锈钢并具有物理不粘层,物理不粘层包括至少为微米级的粗糙面,所述粗糙面上进一步形成纳米级粗糙的多孔结构的氧化膜,所述氧化膜的孔径能够随受热温度的改变而缩张;仿荷叶的表面结构,结合了不粘锅所处的环境,在粗糙表面结合氧化膜达到物理不粘的效果。
此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一篇公告号为“CN106498285B”的中国发明专利中记载一种含铜不锈钢,在不大幅度降低耐蚀性能的前提下,无需时效热处理就能够使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本案申请人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发现了含铜不锈钢在不粘性上的应用优势,故提出本案申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该物理不粘锅添加Cu元素,提高锅身与非极性液体的接触角,降低不粘锅表面张力中的色散力分量(γsD);从而极大地避免食用材料与锅体的完全充分接触,起到有效且长久的不粘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包括锅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身是采用以下组分的含铜不锈钢制作而成;所述含铜不锈钢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化学成分为:Cr:17.0-21.0;Ni:7.0-11.0;Cu:1.0-4.5;C≤0.03;Si≤0.75;Mn≤2.0;P≤0.045;S≤0.03;余量为Fe;基于上述含铜不锈钢,所述锅身表面张力中的色散力分量(γsD)降低。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含铜不锈钢的物理不粘锅,该物理不粘锅的锅身采用含铜不锈钢制作而成,其中的含铜不锈钢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化学成分为:Cr:17.0-21.0;Ni:7.0-11.0;Cu:1.0-4.5;C≤0.03;Si≤0.75;Mn≤2.0;P≤0.045;S≤0.03;余量为Fe。
基于实验研究发现,Cu元素的添加能够提高锅身与非极性液体的接触角,降低不粘锅表面张力中的色散力分量(γsD)。由于,色散力分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吸附蛋白质、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等不粘锅使用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可食用材料(非极性物质)的稳定性,因此对于不粘锅来说,其表面张力的色散力分量应呈现出较低的状态。
综上,采用含铜不锈钢制备而成的物理不粘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极大地避免食用材料与锅体的完全充分接触,起到有效且长久的不粘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90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锻压生产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 下一篇:隧道超前探孔取芯设备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