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添加蔗糖/低聚果糖生产抗性糊精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7432.3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0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江波;甄远航;张涛;陈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20 | 分类号: | C12P19/20;C12P19/14;C12P19/04;C08B30/1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裴闪闪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添加 蔗糖 果糖 生产 抗性 糊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添加蔗糖/低聚果糖生产抗性糊精的方法,属于食品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将蔗糖/低聚果糖添加到糊精中,并加入一定量的酸在高温真空下反应,然后加入高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进行酶解,酶解液通过膜过滤和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纯化,最后进行浓缩和喷雾干燥,最终得到抗性糊精产品。本发明的抗性糊精中聚合度大于3的组分含量明显提升,抗性成分的含量增加;反应过程中,工艺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对设备要求不高;膜滤能够减少溶液的色素,提高抗性糊精的纯度本发明采用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对抗性糊精的颜色进行最大脱除有效去除,同时避免了常规分离技术设备投资与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加蔗糖/低聚果糖生产抗性糊精的方法,属于食品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抗性糊精是由淀粉加工而成的一种低热量葡聚糖,属于膳食纤维的一种。膳食纤维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营养成分,被认为是糖、蛋白质、脂肪、维他命、矿物质之外的“第六营养成分”,具有改善人体肠胃功能、调节血糖和脂肪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促进矿物质吸收等生理功能。根据溶解性差异,市场上的膳食纤维分为不溶性和可溶性两种,而可溶性膳食纤维根据聚合度不同,又分为高分子膳食纤维和小分子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口感粗糙涩口,难以加工成口感鲜美的食品。高分子水溶性膳食纤维的黏度大,容易形成凝胶,也不适宜于食品加工。抗性糊精属于小分子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黏度低、易吸收的特点,近年来成为食品加工行业的重点研究对象。
日本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对抗性糊精进行研究。日本松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Ohkuma等人用质量分数1.0%的盐酸溶液(HCl)在120~200℃条件下处理淀粉,采用酸热法制备抗性糊精,得到的产物纯度在60%以上,并以此申请了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的专利,所得产品被日本政府认定为特定保健用食品原料。专利P2015-181472A公开了“一种抗性糊精的制取方法”,在后处理中,用活性炭进行二次脱色,过滤,用离子交换树脂脱盐,通过铬酸盐分离器,反渗透膜等分离不可消化馏分和葡萄糖馏分得到抗消化物。与常规生产方法相比,过滤后的溶液着色程度较低,因此二次和三次脱色中使用的活性炭的量减少,离子交换树脂的量也减少,并且可以延长树脂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精炼过程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才开始对抗性糊精的生产方法、酶制剂使用等开展研究。顾正彪等研究了盐酸催化条件下,淀粉在焙烤过程中不同酸热条件对淀粉分子降解和糖基转移的影响,并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进行水解(淀粉酸热转化过程研究,1996(3):43-45.)。但是他主要是研究了从淀粉到焦糊精制取条件的优化,对于抗性糊精的制备并没有深入研究。专利申请CN201610700623采用向淀粉中加酸,高温真空糊精化反应,然后加入水进行酸解,再经过酶解制备抗性糊精。该技术缺点是采用酸解过程极易导致生成的抗性糊精与未转化为抗性糊精的糊精、淀粉类一起被水解掉,抗性糊精得率较低并且没有实质上解决工业化生产抗性糊精过程中均一性差、颜色深、脱色难的问题。因此,亟需提供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抗性糊精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蔗糖/低聚果糖和麦芽糊精作为底物生产抗性糊精,并将抗性糊精粗品的颜色以及其中小分子的单糖和二糖除去,得到的抗性糊精纯度和膳食纤维的含量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加入蔗糖/低聚果糖生产抗性糊精的方法,步骤如下:
(1)向麦芽糊精中加入蔗糖/低聚果糖和柠檬酸,搅拌得到糊精混合物,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反应,然后用30~35℃的水进行溶解,获得质量浓度为35%~40%的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的pH值调至5.5~6.5,再加入0.05%~0.2%的高温α-淀粉酶,在80~100℃下酶解0.5~2.0h,然后灭酶;
(3)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pH值调至5.0~6.0,再加入0.1%~1.0%的糖化酶,在50~70℃下酶解12~24h;
(4)将步骤(3)得到的溶液进行灭酶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74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