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的吊装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18473.8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6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侯正国;余骄;陶秋;陈浩;姚鹏;袁翰;朱杰;蒲强;程茂熙;刘小锋;刘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B66C1/18;E04B2/86;E04G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 代理人: | 庞启成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模板 吊装 新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的吊装新方法,包括,步骤一:拼装模块,在枕木上将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拼成模块;步骤二:放置角钢,在模块最顶层的上表面及最底层的下表面的长边棱角上放置角钢;步骤三:套入吊带,将吊带套入所述模块,吊带与所述模块相接触;步骤四:试吊,使用起重设备将所述模块提升,使模块底面与枕木上表面脱离接触,使吊带绷紧;本申请的吊装新方法可避免混凝土免拆模板在吊装过程中受力不均匀、造成破损、倾斜倾翻、形成缺棱断角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的吊装新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筑领域中,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现浇砼混凝土时,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模板,这些木模板在混凝土成形后需要拆除清理,然后再使用,使用模对木材消耗大,且使用周次少,拆除清理时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施工成本增加,且拆模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建筑施工周期。
因此,目前部分工程已经开始使用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代替木模板进行施工,但,目前吊装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都是采用钢丝绳进行吊装,钢丝绳硬度高,且与混凝土免拆模板接触面积小,因此对免拆模板的压力较大,且使混凝土免拆模板受力不均匀,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是一种以不燃型复合膨胀聚苯乙烯板为保温芯材,以内置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的聚合物砂浆为两面增强层的建筑免拆模板,聚苯乙烯保温芯板与聚合物砂浆增强层在传统钢丝绳吊装过程中极易造成破损、倾斜倾翻,形成缺棱断角等质量问题,缺棱断角等质量问题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且在工程分户验收中难以通过及交房后极易被业主投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方案吊装易造成破损,形成缺棱断角等质量问题,且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且在工程分户验收中难以通过及交房后极易被业主投诉等问题,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的吊装新方法,能避免吊装过程造成材料损坏,形成缺棱断角等质量问题,降低项目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的吊装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拼装模块,在枕木上将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拼成模块,所述模块为长方体;
步骤二:放置角钢,在模块最顶层的上表面及最底层的下表面的长边棱角上分别放置角钢;
步骤三:套入吊带,将吊带套入所述模块,吊带与所述模块相接触;
步骤四:试吊,使用起重设备将所述模块提升,使模块底面与枕木上表面脱离接触,使吊带绷紧;
步骤五:吊装,将起重设备吊钩挂入吊环后使用起重设备将所述模块提升到目的地。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二中所述角钢的长度与现浇混凝土免拆模板的长边长度一致,如此,一方面可避免角钢长度短于混凝土免拆模板长边长度而造成的吊带与免拆模板直接接触,损伤混凝土免拆模板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避免角钢长度长于混凝土免拆模板长边长度造成在吊装过程中与他物碰撞,产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角钢的侧壁上设置有U型侧耳,U型侧耳和角钢侧壁之间形成扁平状的通孔,吊带穿过该通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角钢的两端侧壁上均设置承重组件,承重组件包括下托板、支撑柱和锁紧螺栓,免拆模板下方的角钢上焊接有下托板,下托板的中部插接有支撑柱,且下托板和支撑柱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侧壁上焊接有上托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柱的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中滑动连接有上托板,上托板和支撑柱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侧壁上焊接有T型钢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84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