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紧急状况自救报警座椅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13340.1 | 申请日: | 202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3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渤谦;王剑锋;田妍;张致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015;B60Q9/00;G08B21/02;G08B25/0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李晓敏 |
地址: | 264209***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紧急 状况 自救 报警 座椅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紧急状况自救报警座椅及使用方法,涉及自救座椅技术领域。该汽车紧急状况自动报警,当车内人员在遇到事故时可以迅速进行自救,其中包括事故报警系统,事故发生时,报警系统检测到车辆运行状态异常,触动电话和短信报警及语音提示,第一时间请求救援并提供自救引导;当驾驶人遇到被劫持的情况后,可以通过座椅下方的一键报警按钮进行报警。本发明从现有车辆安全设备未解决的紧急情况出发,通过对汽车座椅的改造,在不改变汽车整体布置的前提下,使得汽车在发生车辆落水、车辆碰撞、车辆翻车、车内人员突发疾病供氧不足、遭遇抢劫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实现自动监测、报警的功能,并提供自救的条件。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自救座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紧急状况自救报警座椅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渐提升。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过去的以位移为目的,到现在的追求速度和舒适度。因此,汽车作为使用最广泛的代步工具备受人们青睐,我国汽车保有量在最近几年不断飙升。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交通事故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层出不穷,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巨大,而很多时候,人们在交通事故中的伤亡是可以通过自救来避免的。但是由于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自救,并且自救的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车内人员自动报警过程繁琐以及现有装置无法完成简单迅速地自救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紧急状况自救报警座椅,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一:一种汽车紧急状况自救报警座椅,包括自救报警座椅、自动报警装置和传感器设备;自救报警座椅包括前排自救报警座椅和后排自救报警座椅;
其中自救报警座椅上设置有自救装备包;
传感器设备包括超声波模块、红外复眼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和陀螺仪;
自动报警装置包括通讯模块、报警按钮和语音模块;
陀螺仪设置于自救报警座椅下方,负责监测汽车行驶状态;
超声波模块设置在前排自救报警座椅后方,对准后排自救报警座椅;振动传感器设置在后排自救报警座椅下方;超声波模块和振动传感器同时监测儿童状态;
红外复眼传感器设置在前排自救报警座椅前侧,负责监测驾驶人或副驾驶人状态;
通讯模块设置在自救报警座椅座位侧面,通过无线信号或电路连接并收集来自超声波模块、红外复眼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报警按钮和陀螺仪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处理,利用连接的语音模块实现报警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通讯模块采用SIM868模块作为主控芯片,同时激活电话语音、SMS、GPRS数据传输、DTMF解码和蓝牙功能;所述语音模块使用MP3设备实现,安装在自救报警座椅上;
在前排或后排自救报警座椅上均设有所述报警按钮,所述报警按钮被触发时,发送信号至所述语音模块触发提示语音,同时自动拨打报警电话、紧急联系人电话或发送求救短信。
进一步地,所述自救装备包包括氧气瓶、面罩、浮生手环和急救包,所述氧气瓶、面罩、浮生手环和急救包均放置在自救报警座椅背部或座椅下部。
方案二:一种汽车紧急状况自救报警座椅的使用方法,当车辆事故发生时,所述自救报警座椅检测到车辆运行状态异常,触动电话和短信报警及语音提示,请求救援并提供自救引导;
当驾驶人遇到被劫持的情况后,通过座椅下方的所述报警按钮进行报警,自动拨打紧急联系人电话并发送求助短信;
当驾驶人离开后,所述红外复眼传感器判断驾驶人是否处于离开状态;若是则所述自救座椅自动检测车内是否存在儿童滞留情况,存在滞留则自动拨打驾驶人和相关联系人电话并发送短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33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