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9844.6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1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丽娜;孙夕林;姜颖;平家奇;王凯;杨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7/04 | 分类号: | A61D7/04;F28B9/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姜俊婕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吸道 雾化 递送 装置 方法 | ||
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及方法,具体涉及小动物分子成像纳米乳剂雾化递送给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对于小动物肺部分子成像探针的给药递送方式影响成像效果的问题。本发明的供氧模块与监测模块通过管路连接,监测模块通过管路与雾化模块连接,监测箱与供氧模块和雾化模块连接,氧浓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安装在监测箱内,隔板安装在监测箱内,空气循环筒安装在隔板上,空气循环筒内安装有吹风机,监测箱与雾化罐通过管路连通,吸入室安装与雾化罐内部连通。通过本发明的给药装置能够保证小动物肺部具有较好的成像,不损伤呼吸道的同时保证小剂量给药,避免药物浪费,并且较好地避免动物皮毛沾染药物影响成像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化给药装置及方法,具体涉及小动物分子成像纳米乳剂雾化递送给药领域。
背景技术
肺部分子成像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呼吸系统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医学成像方式;
肺部分子成像常常涉及到分子成像探针的给药递送,常用的递送方式有经静脉递送和经呼吸道递送,静脉递送是通过静脉途径体循环进入肺部病灶部位,呼吸道递送是通过气管插管术由动物呼吸道直接送入肺部,目前这两种肺部分子成像探针的给药递送方式存在以下几处缺陷:
1.通过静脉递送的方式在经过体循环后进入肺部病灶部位的过程中会产生消耗,进入肺部的剂量大大减少,十分影响肺部的成像效果而且可能会增加生物的毒性反应;
2.经呼吸道递送的方式虽然可以提高肺部的探针剂量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但是气管插管术对于小动物的呼吸道会产生损伤,并且此方式的临床转化前景极低;
3.通过雾化递送给药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呼吸道给药方式,该方式不会对呼吸道造成损伤,具有临床转化优势,小动物肺部分子成像研究中的探针递送,要求以微升/微克为数量级的小剂量给药、较低的探针消耗率,递送开始至图像采集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是现有的小动物雾化给药装置雾化操作箱过大易使动物皮毛沾染药剂、剂量需求通常以毫升甚至升为计量单位起步,并且需要一定的吸入时间段的缺点不适用于分子成像小动物实验中的探针的递送;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适用于小动物肺部分子成像的雾化递送给药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对于小动物肺部分子成像探针的给药递送方式和装置影响成像效果或对呼吸道易造成损伤的问题,进而公开了“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及方法”。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包括供氧模块、监测模块和雾化模块,供氧模块与监测模块通过管路连接,监测模块通过管路与雾化模块连接;
所述监测模块包括监测箱、氧浓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隔板、二氧化碳调节装置、空气循环筒和吹风机,监测箱分别通过管路与供氧模块和雾化模块连接,氧浓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的探测端安装在监测箱内,隔板安装在监测箱内,空气循环筒安装在隔板上,空气循环筒内安装有吹风机,隔板上还安装有二氧化碳调节装置;
所述雾化模块包括雾化罐、吸入室和雾化罐承载壳体,监测箱与雾化罐通过管路连通,雾化罐内安装有雾化板,雾化罐安装在雾化罐承载壳体上,吸入室安装在雾化罐上并与雾化罐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供氧模块与监测模块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监测模块与雾化模块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冷凝回收模块和第三连接管,监测模块与雾化模块之间还连接有第三连接管,冷凝回收模块包括冷凝机和冷凝马达,冷凝机安装在第三连接管上,冷凝马达分别与冷凝机和第三连接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8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构可控蓖麻蚕平板丝天然聚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上甑布料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