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9844.6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1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丽娜;孙夕林;姜颖;平家奇;王凯;杨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7/04 | 分类号: | A61D7/04;F28B9/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姜俊婕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吸道 雾化 递送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氧模块(1)、监测模块(2)和雾化模块(4),供氧模块(1)与监测模块(2)通过管路连接,监测模块(2)通过管路与雾化模块(4)连接;
所述监测模块(2)包括监测箱(201)、氧浓度传感器(202)、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203)、隔板(204)、二氧化碳调节装置(205)、空气循环筒(206)和吹风机(207),监测箱(201)分别通过管路与供氧模块(1)和雾化模块(4)连接,氧浓度传感器(202)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203)的探测端安装在监测箱(201)内,隔板(204)安装在监测箱(201)内,空气循环筒(206)安装在隔板(204)上,空气循环筒(206)内安装有吹风机(207),隔板(204)上还安装有二氧化碳调节装置(205);
所述雾化模块(4)包括雾化罐(401)、吸入室(402)和雾化罐承载壳体(406),监测箱(201)与雾化罐(401)通过管路连通,雾化罐(401)内安装有雾化板(405),雾化罐(401)安装在雾化罐承载壳体(406)上,吸入室(402)安装在雾化罐承载壳体(406)上并与雾化罐(401)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模块(1)与监测模块(2)通过第一连接管(5)连接,监测模块(2)与雾化模块(4)通过第二连接管(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凝回收模块(3)和第三连接管(7),监测模块(2)与雾化模块(4)之间还连接有第三连接管(7),冷凝回收模块(3)包括冷凝机(301)和冷凝马达(302),冷凝机(301)安装在第三连接管(7)上,冷凝马达(302)分别与冷凝机(301)和第三连接管(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模块(1)包括氧气储存罐(101)和调控阀门(102),氧气储存罐(101)与监测箱(201)通过第一连接管(5)连接,调控阀门(102)安装在氧气储存罐(10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调节装置(205)内设置有医用钙石灰。
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雾化发生开关(403),雾化发生开关(403)安装在雾化罐承载壳体(406)上,雾化发生开关(403)与雾化板(405)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箱(201)为透明箱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室(402)的入口端安装有密封盖(404)。
9.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开启供氧模块(1),供氧模块(1)通过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向监测模块(2)和雾化模块(4)内输送氧气;
步骤二:开启监测模块(2)内的吹风机(207),提高监测箱(201)与第二连接管(6)内氧气流动速率,使氧气快速输送至雾化模块(4)的吸入室(402)内;
步骤三:查看氧浓度传感器(202)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203)的数值,监测箱(201)内氧气浓度为21%,二氧化碳浓度在350~380ppm范围内;
步骤四:将实验对象放入吸入室(402)内,实验对象的口鼻部暴露在雾化罐(401)内,吸入室末端使用密封盖(404)对吸入室(402)密封;
步骤五:将全氟化碳纳米乳剂滴到雾化板(405)上,打开雾化发生开关(403)对雾化板(405)上的药剂进行雾化;让实验鼠自由呼吸雾化的全氟化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经呼吸道雾化递送给药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步骤五的同时,开启冷凝回收模块(3),冷凝回收模块(3)开启后将雾化罐(401)内上升的雾化气体冷凝成乳液状落在雾化板(405)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984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构可控蓖麻蚕平板丝天然聚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上甑布料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