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充气轮胎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784.2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9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牛;李晓文;赵晓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C7/00 | 分类号: | B60C7/00;B60C7/10;B60B1/02;B60B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管莹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 轮胎 | ||
本发明涉及轮胎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非充气轮胎,包括胎面和轮毂,所述胎面与所述轮毂之间设置有多个形状为X字形的轮辐,所述轮辐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中心件,并以所述中心件为基点,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心件上,且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绕中心件顺时针分布呈X形,本发明一种非充气轮胎,结合了结构的刚性和材料的弹性,使非充气轮胎带来低下沉量、高载荷、高速稳定性和舒适度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自充气轮胎诞生以来,其结构及制备工艺不断发展,性能不断提升,已经完全能满足高载荷高速、操控性强、舒适度佳等要求,然而充气轮胎始终潜藏着爆胎的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达76%的高速公路事故由轮胎爆胎引起,因此,或许在本世纪,具备更高安全系数的非充气轮胎或将大范围推广、应用。
传统充气轮胎的承载主要依靠胎内气压和胎体本身,整体表现为一种拉伸结构,在承载方面相当有效。非充气轮胎则是结构承载轮胎,除了与地面接触的胎面有刚度要求外,对连接胎面和中心轮毂的轮辐也有结构上、材料上的要求,目的是更好地承担、传递载荷、保证操作性和舒适性等。轮辐合适的径向刚度是高静承载负荷的前提,刚度过大会影响舒适性;合适的轴向刚度是良好操作性的前提,即可以有效传递来自轮毂的扭转力,高速行驶对轮辐的轴向刚度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承载方面,主流设计为顶部承载结构,此种设计将大部分载荷发布在轮毂上方成拉伸状态的轮辐上,而位于轮毂下方的轮辐承担极少载荷,与底部承载结构轮胎相比,顶部承载的益处包括低地面接触压力、低滚动阻力、高承载效率、低材料质量负担等。诸多非充气轮胎专利,如CN104302488B、CN107284141A、CN107020886A,均将轮胎设计为顶部承载结构。
相比承载,非充气轮胎高速行驶下的操作性和舒适性对本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除了胎面剪切带的合理设计,这两种性能要求轮辐结构与轮胎运行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受力情况合理有效对应,同时对轮辐在胎面与轮毂间的有限空间的合理布局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本领域,对非充气轮胎的合理设计、优化改进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非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充气轮胎,以提高非充气轮胎的操作性和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充气轮胎,其包括胎面和轮毂,所述胎面与所述轮毂之间设置有多个形状为X字形的轮辐,所述轮辐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和中心件,并以所述中心件为基点,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心件上,且所述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绕中心件顺时针分布呈X形。
优选的:多个所述轮辐以轮毂的轴心呈等距离环状分布,所述轮辐上的第一支撑臂与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腿与第二支撑腿之间所成角度均为45°,所述第一支撑臂与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臂与第二支撑腿之间所成角度均为135°,所述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长度均为45mm,且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轮毂上,所述第一支撑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腿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胎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未经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7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