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充气轮胎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784.2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9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牛;李晓文;赵晓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C7/00 | 分类号: | B60C7/00;B60C7/10;B60B1/02;B60B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管莹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 轮胎 | ||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和轮毂,所述胎面与所述轮毂之间设置有多个形状为X字形的轮辐,所述轮辐包括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和中心件(5),并以所述中心件(5)为基点,所述第一支撑臂(1)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2)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腿(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腿(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心件(5)上,且所述第一支撑臂(1)、所述第二支撑臂(2)、所述第一支撑腿(3)和所述第二支撑腿(4)绕中心件(5)顺时针分布呈X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轮辐以轮毂的轴心呈等距离环状分布,所述轮辐上的第一支撑臂(1)与第二支撑臂(2)、第一支撑腿(3)与第二支撑腿(4)之间所成角度均为45°,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臂(2)与第二支撑腿(4)之间所成角度均为135°,所述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长度均为45mm,且所述第一支撑臂(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支撑臂(2)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轮毂上,所述第一支撑腿(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腿(4)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胎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还包括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第一支撑件(8)和第二支撑件(9),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二支撑臂(2)、第一支撑腿(3)与第二支撑腿(4)之间所成角度均为34°,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臂(2)与第二支撑腿(4)所成角度为146°,所述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长度均为40mm,所述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长度均为35mm,且所述第一支撑臂(1)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件(6)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轮毂上,所述第二支撑臂(2)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件(7)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轮毂上,所述第一支撑腿(3)连接在第一支撑件(8)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件(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胎面上,所述第二支撑腿(4)连接在第二支撑件(9)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9)的另一端连接在胎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的第一支撑件(8)与顺时针方向相邻的所述轮辐的第二支撑件(9)相互抵接,且所述轮辐的第一连接件(6)与顺时针方向相邻的所述轮辐的第二连接件(7)相互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轮辐绕轮毂的轴心呈等距离环状分布,所述轮辐的第一支撑臂(1)与第二支撑臂(2)所成角度为60°、所述第一支撑腿(3)与第二支撑腿(4)所成角度为44°,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一支撑腿(3)、所述第二支撑臂(2)与第二支撑腿(4)所成角度均为128°,所述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长度均为40mm,所述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长度均为3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轮辐以轮毂的轴心呈等距离环状分布,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二支撑臂(2)、所述第一支撑腿(3)与第二支撑腿(4)所成角度均为44°,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一支撑腿(3)、所述第二支撑臂(2)与第二支撑腿(4)之间所成角度均为136°,所述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长度均为40mm,所述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长度均为3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轮辐设置有两组,每组有若干个呈环状排列的轮福,且两组所述轮辐在轮毂径向上呈两层环状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的材质为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与弹性体的复合物;所述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为片状材料,厚度范围0.05mm~3mm,所述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中所含树脂为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未经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78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