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插管消声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2354.3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9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罗书力;张洋;陈源源;何佳佳;刘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4 | 分类号: | F02M35/14;F02M35/024;F02M3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管 消声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插管消声结构,包括空滤器壳体、出气管、内插管本体和驱动机构;所述内插管本体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出气管的内部,所述内插管本体的位置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内插管本体的首端伸出于所述出气管并插入所述空滤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内插管本体的首端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内部;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内插管本体移动,使所述内插管本体在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能够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工况改变插入状态,满足不同发动机工况下对于发动机性能和NVH性能的不同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进气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内插管消声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进气系统特别是空滤器附加了很多消声元件用于消除进气噪声,各种消声元件都希望进气的气流变慢,或者通过噪声在传递过程中通过的腔室容积尽可能大来增加噪声传递过程中的噪声能量损失,但是,发动机进气要求单位时间内有尽量多的进气量(需要气流有高流速),另还需要进气具备快速响应(气体通过的腔室容积要小),因此发动机性能要求与NVH性能要求刚好矛盾。内插管插入空滤器能够对发动机在中高转速(3500 r/min -4000r/min)的工况下产生的中高频噪音(频率为1000Hz-1500Hz)进行有效消音,但是对于发动机在中低转速(低于3500 r/min)的工况以及高转速(高于4000 r/min)的工况下产生的噪音的消音作用有限,同时发动机在高转速的工况下内插管插入空滤器严重阻挡气体流动,流动阻力增大,发动机额定功率降低,发动机在中低转速的工况为常用工况(即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对油耗影响较大的工况),内插管插入空滤器会明显提升行驶油耗。现有的空滤器的内插管无法满足不同发动机工况下对于发动机性能和NVH性能的不同需求。
CN207960807U公开了一种内插管、汽车空滤器及汽车,该实用新型中的内插管用于将经过汽车空滤器过滤后的空气传递至汽车的发动机,内插管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汽车空滤器的内插管进气段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内插管出口段,所述内插管进气段包括进气段管道及收容于所述进气段管道内的挡片。该实用新型通过在内插管进气段设置挡片,可以优化汽车空滤器出气口处气流的均匀性,降低气流流通的阻力,从而降低汽车空滤器内的空腔噪声,达到优化汽车的NVH性能的效果。该实用新型中的内插管是固定的,无法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工况改变插入状态,仍然存在无法满足不同发动机工况下对于发动机性能和NVH性能的不同需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内插管消声结构,能够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工况改变插入状态,满足不同发动机工况下对于发动机性能和NVH性能的不同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本发明的一种内插管消声结构,包括空滤器壳体、出气管、内插管本体和驱动机构;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空滤器壳体上并且所述出气管使所述空滤器壳体的内部能够与发动机相连通;所述内插管本体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出气管的内部,所述内插管本体的位置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在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内插管本体的首端伸出于所述出气管并插入所述空滤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内插管本体的首端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内部;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内插管本体移动,使所述内插管本体在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还包括汽车ECU以及内置于所述汽车ECU的内插管调节控制程序,所述内插管调节控制程序预设有发动机转速阈值区间;当所述汽车ECU采集到的发动机转速数值位于所述发动机转速阈值区间内,所述汽车ECU向所述驱动机构发动信号,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内插管本体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状态;当所述汽车ECU采集到的发动机转速数值不在所述发动机转速阈值区间内,所述汽车ECU向所述驱动机构发动信号,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内插管本体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状态。
进一步,所述发动机转速阈值区间为3500 r/min -40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23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