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靶向载铁氧体多功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1452.5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2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冉海涛;姚剑挺;杨卓文;吴长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49/12 | 分类号: | A61K49/12;A61K49/16;A61K49/18;A61K49/00;A61K49/22;A61K41/00;A61K9/51;A61K47/34;A61K47/42;A61P9/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陈雍 |
地址: | 4000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靶向 铁氧体 多功能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纳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药物以及显像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靶向载铁氧体多功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靶向载铁氧体多功能纳米粒,包括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形成的外壳,外壳中包裹有尖晶石铁氧体和血卟啉单甲醚。本方案解决了现有的成像剂的安全性和灵敏度不能满足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检测需求的技术问题。该纳米粒是一种安全性和灵敏性均较为理想的MRI、光声和超声成像剂,可用于检测和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纳米粒还可以通过声动力疗法对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进行有效干预,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早期识别和治疗的医疗实践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药物以及显像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靶向载铁氧体多功能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破裂导致的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及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等疾病是造成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异常增殖的新生血管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对于预防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以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成像技术包括体表多普勒血管超声造影,动态对比增强核磁成像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这些传统的影像技术都无法对斑块新生血管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成像,而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2003年,Winter等人构建了包载Gd-DTPA-BOA的靶向αvβ3整合素的顺磁性纳米粒,实现了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MRI分子成像。但是,顺磁性钆对比剂具有较大的体内毒性,导致肾功能不全病人发生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Su等人构建了生物相容性好,低毒的Fe3O4纳米粒(68Ga-NGD-MNPs),对兔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进行了MRI和PET双模态分子成像。但是,与钆对比剂的T1阳性成像相比,Fe3O4的T2阴性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性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对比信号容易与出血,钙化以及伪影相混淆。由此可见,寻找一种安全、灵敏性高的T1阳性对比剂用于MRI分子成像,对于早期特异性的检测新生血管进而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靶向载铁氧体多功能纳米粒,以解决现有的成像剂安全性和灵敏度不能满足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检测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靶向载铁氧体多功能纳米粒,其包括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形成的外壳,所述外壳上镶嵌有尖晶石铁氧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14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