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残渣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9245.0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66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培兰;张蓉蓉;金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15/80 | 分类号: | C07C215/80;C07C213/10;C07C51/41;C07C51/43;C07C5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间苯二酚 盐酸 残渣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合成领域,公开了一种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制备残渣的处理方法,将残渣通过中和、萃取及吸收方法提取残渣中的有效成份,减少氨氮排放,提高产品收率,减少残渣数量,降低DAR盐酸盐的制备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合成领域,介绍一种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制备残渣的处理方法,具体来说,将残渣通过中和、萃取及吸收方法提取残渣中的有效成份,减少氨氮排放,提高产品收率,减少残渣数量,降低DAR盐酸盐的制备成本。
背景技术
PBO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因具有良好的性能被称为纤维之王,PBO纤维是由对苯二甲酸与4,6-二氨基间苯二酚(DAR)盐酸盐聚合反应制备。
DAR盐酸盐制备方法按原料区分主要有1,2,3-三氯苯法和间苯二酚法,其中三氯苯工艺法是将连三氯苯通过硝化、水解、加氢、重结晶等工序制备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在加氢反应过程中,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在催化剂及脱氯促进剂作用下,加氢、脱氯反应生成4,6-二氨基间苯二酚,加氢液中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与盐酸反应成盐从母液中析出,成盐液过滤分离得含催化剂的DAR盐酸盐粗品,此粗品经脱除催化剂、重结晶精制制备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而分离的母液中含有甲醇、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氯化铵、盐酸及氯化亚锡,此母液经精馏回收溶剂和盐酸后,产生一定量的残渣。本发明针对该残渣提出处理方法,提取有效成份,减少“三废”的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连三氯苯工艺制备DAR盐酸盐,加氢工序的母液回收甲醇溶剂及结晶溶剂后会产生固体残渣,该残渣中含有目标产物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氯化铵组份及少量的氯化亚锡,本发明的内容是针对该残渣进行相应的处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含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残渣的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将残渣通过中和、萃取及吸收方法提取残渣中的有效成份。
一般地,本发明处理方法是在氮气保护的氛围下,将制备DAR盐酸盐产生的固体残渣加入水进行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2-3,再加入有机萃取溶剂进行萃取、分离,萃取的有机相加入盐酸过滤回收残渣中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萃取分离后的水相升温,继续加碱使氨气逸出,逸出的氨气以酸性吸收液吸收后冷却结晶,结晶液过滤处理回收乙酸铵固体。
优选地,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2.5-3。
所述酸性吸收液为冰醋酸溶液。
所述回收氨温度为70-90℃。
所述有机萃取溶剂为卤代烃或4-甲基-2-戊酮。
所述采用三级萃取,其中二级萃取液、三级萃取液分别用于下一批次的一次萃取液及二次萃取液,一次萃取液盐酸酸析后,分离出有机层继续用于下次萃取。
本发明处理方法的残渣来源于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催化加氢制备4,6-二硝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加氢液经盐酸酸析、过滤分离出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母液精馏回收甲醇、盐酸循环使用,溶剂回收后,得到制备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残渣。
所述残渣组份包括氯化铵、氯化亚锡、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及少量其他有机物杂质。
所述残渣中各组份的质量含量:氯化铵72.1%,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12.8%,氯化亚锡6.6%。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解决了连三氯苯制备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去向问题,回收了残渣中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提高了产品收率;实现了原料乙酸铵的循环利用,降低了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制备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减少了氨氮排放,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92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