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扫漂装置和耙漂装置集成的收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6164.5 | 申请日: | 202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郭棉明;简铁柱;杨光;范向军;唐金龙;钱晓慧;余克涛;李亚萍;关文海;李文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集成 收集 方法 | ||
一种由扫漂装置和耙漂装置集成的收集装置及方法,它包括扫漂装置、耙漂装置和支撑机架,通过支撑机架与甲板连接,耙漂装置与支撑机架连接,扫漂装置位于支撑机架一侧与甲板连接,扫漂装置的前臂和后臂相互铰接,耙漂装置的大臂和小臂相互铰接,扫漂耙和收集耙分别与前臂和小臂连接,通过中缸、前缸、后缸和回转座联动驱动扫漂耙将漂浮物扫至收集耙下部,通过收漂缸和调整缸联动驱动收集耙将漂浮物收集于甲板开口下部再转运。本发明克服了原漂浮物收集时无法靠近输送带,导致漂浮物无法转移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避免逆向水流造成漂浮物无法靠近输送带导致无法转移漂浮物,无需造流机构,漂浮物收集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漂破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由扫漂装置和耙漂装置集成的收集装置及方法 。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为清理坝前及河道的漂浮物设计的清漂船及清漂装置在清理水面漂浮物时主要依靠打捞装置链网打捞,再配合造流机构造流,依靠水流作用辅助漂浮物上带。由于水面漂浮物的构成种类较多,大小各不相同,其悬浮差较大,此种传统以造流机构配合打捞装置来清理漂浮物的方法,所受到的使用环境影响较大,造流机构所造水流流力有限,且船舶往往行驶时会造成逆向水流,故造流机构辅助打捞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造成漂浮物无法靠近输送带,导致无法转移漂浮物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由扫漂装置和耙漂装置集成的收集装置及方法,采用支撑机架与甲板连接,耙漂装置与支撑机架连接,扫漂装置位于支撑机架一侧与甲板连接,扫漂装置的前臂和后臂相互铰接,耙漂装置的大臂和小臂相互铰接,扫漂耙和收集耙分别与前臂和小臂连接,中缸、前缸、后缸和回转座联动驱动扫漂耙将漂浮物扫至收集耙下部,收漂缸和调整缸联动驱动收集耙将漂浮物收集于甲板开口下部再转运,避免逆向水流造成漂浮物无法靠近输送带导致无法转移漂浮物,无需造流机构,漂浮物收集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扫漂装置和耙漂装置集成的收集装置,它包括扫漂装置、耙漂装置和支撑机架;所述耙漂装置的安装座与支撑机架的悬臂连接,扫漂装置位于支撑机架的支撑臂一侧;扫漂装置的前臂和后臂相互铰接绕铰接点转动,扫漂耙绕前臂转动,后臂和回转座相互铰接绕铰接点转动,回转座驱动后臂回转;耙漂装置的大臂和小臂相互铰接绕铰接点转动,大臂和安装座相互铰接绕铰接点转动,收集耙随小臂同步动作。
所述扫漂装置的中缸位于前臂和后臂的交接处,中缸的两端分别与前臂和后臂连接。
所述扫漂装置的扫漂耙上设置连杆机构,连杆机构与前臂和前缸连接,前缸的另一端与前臂连接。
所述扫漂装置的后缸两端分别与后臂和回转座连接。
所述耙漂装置的大臂一端设置小耳座与小臂两侧铰接,收漂缸的两端分别与伸出小耳座外的小臂端头和大臂连接。
所述耙漂装置的大臂一端设置大耳座与安装座连接,调整缸的两端分别与大耳座和大臂连接。
所述大臂和小臂皆为与多个横梁连接的侧板组成的框架结构,收集耙与小臂前端连接,收漂缸和调整缸的数量皆为两个。
所述支撑机架包括与悬臂两端竖直连接的支撑臂,以及位于支撑臂一侧与悬臂连接的爬梯。
所述扫漂耙和收集耙皆为弧形结构的栅栏耙,扫漂耙的弧形内侧面朝向收集耙一侧的端头。
如上所述的由扫漂装置和耙漂装置集成的收集装置的漂浮物收集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S1,调整入水角,回转座启动,驱动后臂绕回转座转动,使扫漂耙位于甲板侧面的漂浮物上部,回转座停止;与此同时,调整缸启动,驱动大臂绕安装座转动,使收集耙位于支撑机架前方的水面上部;
S2,入水,中缸、前缸和后缸联动,驱动扫漂耙进入漂浮物中,扫漂耙上侧面高于漂浮物上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61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细胞培养方法
- 下一篇:联合收集打捞协同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