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5222.2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1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付东祺;杨建军;李振国;郭文萃;聂国乐;武玉琪;张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40/10 | 分类号: | B60W40/10;B60W40/105;B60W40/076;B60W4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安孔川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动力 总成 车型 整车 驾驶 工况 自动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对车辆数据进行采集;S2:将采集到的车辆数据进行降频、滤波处理;S3:对驾驶工况进行划分;S4:对步骤S3中的每个驾驶工况划分成多个子工况,对每个子工况的判别方法进行设定;S5:根据处理过的车辆数据匹配到与之对应的子工况,从而识别当前车辆的驾驶工况。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驾驶性工况的一致性客观识别方法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况自动识别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驾驶性反映驾驶员在汽车纵向行驶过程中人车交互的主观感受,是表征整车品质与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多源动力总成车型因其构型和控制策略复杂、驾驶性问题突出,而工况一致性判别是实现驾驶性评价和优化的基础。目前驾驶性工况识别方法多采用已有开发经验或专家指导意见进行主观识别和判断,尤其缺乏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驾驶性工况的一致性客观识别方法。
黄伟、刘海江等在《起动工况驾驶性评价指标特征点识别方法》中通过对车辆行驶信号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D-S证据理论与句法模式,最终准确识别出起步工况评价指标特征点。其只提出了针对起步工况的识别方法,并未提出针对整车驾驶性的评价工况体系及识别方式。
任健敏等对整车信号进行采集,然后制定相关工况识别规则,实现了工况识别的目的,其只提出了燃油车驾驶性工况划分及判断方法,并未覆盖到结构复杂的多源动力总成车型,且并未给出工况自动识别的实施方式《一种驾驶性工况识别方法》。
夏佳磊等通过建立智能车辆多层次驾驶性评价模型,实现特定工况的驾驶性评价,并通过C4.5决策树实现工况自动识别,其提出的评价体系只覆盖到了智能车辆驾驶性问题,工况划分及判断逻辑并不适用于多动力源动力总成车辆《一种智能车辆驾驶性评价指标体系创建方法、装置及介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驾驶性工况的一致性客观识别方法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针对多源动力总成车型的整车驾驶性工况自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对车辆数据进行采集;
S2:将采集到的车辆数据进行降频、滤波处理;
S3: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对车辆的驾驶工况进行划分;
S4:对步骤S3中的每个驾驶工况划分成多个子工况,对每个子工况的判别方法进行设定;
S5:根据处理过的车辆数据匹配到与之对应的子工况,从而识别当前车辆的驾驶工况。
进一步的,步骤S1采集的车辆数据包括车辆车速、发动机转速、自动变速器挡位、加速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电机转速、电机扭矩、动力电池SOC、道路坡度、整车纵向加速度;
步骤S1利用的驾驶工况包括起步工况、加速工况、匀速工况、减速工况、Tip in工况、Tip out工况、换挡工况、模式切换工况。
进一步的,起步工况为车辆由车速为零开始,加速至车速到达设定阈值,起步工况包括静态起步、动态起步、蠕行起步和坡道起步四个二级子工况。
进一步的,加速工况为车辆处于D挡,踩下加速踏板而车辆处于加速状态的工况,加速工况包含恒油门加速、全油门加速和缓油门加速三个二级子工况。
进一步的,匀速工况为车辆处于在挡状态,以稳定车速行驶超过设定时间段的工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52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